文 王承诚
王承诚
生于上海,自小喜欢音乐,4岁学习钢琴,8岁学习大提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系,音乐发烧友,自2011年开始撰写乐评,艺评及文化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
现为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大提琴手
某位推荐Portishead的乐迷曾经写道:相比另外的Trip Hop两巨头Massive Attack、Tricky来说,因为Beth Gibbons的关系使得乐队的音乐的悲怆感始终无法散去,每次听总是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悲伤。Dummy中的每支歌,就如老的黑白间谍片或恐怖片配乐,每一小节就是一个画面;每一段落就是一个战栗……它对人间所有凄苦悲壮的感觉,尽数做了一次巡礼,对很多人来说,Tri-Hop的三巨头之一的Portishead可能是让人用来陪伴哀伤失意的最佳选择。
Portishead成立于1991年英国的布里斯托市,那里是被称为灵魂人物的乐队主脑Geoff Barrow自小生长的故土。在经过三年的积淀后,Portishead于1994年发布了首张唱片《Dummy》。如同专辑的名字那样,六七十年代恐怖电影的配乐风格,老旧唱片的杂音,迟滞的嘻哈节拍,妖娆而如同鬼魅一般的女声,让人感觉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无常。Portishead的音乐太适合夜半时刻播放,适合心灵沉淀的私密时间。这些乐手的创作阶段所需要的环境亦是如此,他们需要私人的空间来抓捕独特的灵感。随着《Dummy》的发行,Portishead的风格因其特立独行而被竞相模仿:电视剧、电影,黯然而消沉的风格无孔不入,甚至在英国的众多搞笑的脱口秀节目中,伴奏者也会将音乐刻意调整成Portishead的风格,以博得观众的笑声。接连十个月八十多场的全球巡演,忙碌而疲于奔命直接导致Geoff足有三年多不再从事创作,Portishead在发行了《Dummy》之后基本销声匿迹。
自1997年至2008年的近11年中,Portishead的三位乐手各自奔忙于自己的事业,积淀才华,寻求灵感,等待又一轮的绽
放。主唱Beth Gibbons联袂Paul Webb(Rustin Man)于2002年推出的民谣唱片《Out of Season》,吉他手Adrian Utley也参与了这张唱片的制作。Geoff经过三年休整,与好友合创了唱片厂牌Invada,扶植起一众独立音乐人。与此同时,Geoff与Adrian除了各自发掘摇滚金属与电噪实验Silver Apple外,更是对各种古董乐器爱不释手。在十年内,Geoff厚积而薄发,直至2007年,新专辑《Third》终于登场。
开场曲Silence是笔者最爱的一首,五分多钟的曲子前奏就占去了一半,在一段男声叙述之后前奏突然鼓动着涌进,就像点燃了一台发动机那样,带给人无穷尽的涌动之感。吉他与打击乐变得越来越饱满而富有攻击性,直到感觉即将临近爆破点突然戛然而止。Beth Gibbons的演唱每次都踩着小节的衔接处出现,新一轮的涌动接连不断,如同波峰与波谷的无穷无尽……
Portishead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乐队,成军二十年来,总共的专辑数量不过四张:《Dummy》、《Portishead》、《Roseland NYC Live》、《Third》。第三张还是在Nyc演出时录制的现场录音。但岁月并未成为他们的顾虑,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越来越体现出Portishead的风格。如果说《Dummy》仅仅是单纯Trip-hop风格的表现,那么《Third》则是将原本的风格保持并融进了更多的元素。Geoff在《The Rip》的末尾加入了自己的Solo,《We Carry On》的朋克节奏与Joy Division式后朋氛围非常浓郁,作为乐队至今节奏最快速的作品,Portishead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诡异而黯淡的气氛。
Trip-hop简介:
Trip-Hop是英伦/欧洲跳舞音乐的一种,它的名字来源是Trip+ Hip Hop= Trip-Hop,因为它发源自英国的Bristol,因此最早时称作Bristol Hip-Hop。真正Trip-hop兴盛的关键时期则是在1994、1995年Massive Attack 推出第二张唱片《Protection》,以及Portishead 和Tricky 的崛起。从Portishead 女主唱Beith Gibbson 颓废、慵懒的唱腔加上60、70年代老旧唱片的sample(甚至唱片的杂音),到Tricky 喃喃自语般愤世嫉俗的低沉声音,将Bristol sound 营造出了一种迷幻抽象、黑暗诡谲的新环境。于是便有杂志将他们这种音乐形态称之为 Trip-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