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青年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29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盾谈中国音乐走出去
应了解借鉴国外哲学与教学体系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水是谭盾演奏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元素。

    本报讯 昨晚,谭盾纪念“古典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马太受难曲》,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他亲任指挥,音乐会备受瞩目。在演出之前,他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专访,畅谈这部诞生于2000年、展现多元文化融合的作品,并表示,“中国音乐要进入全世界,必须要进入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教学体系。”

    2000年时,正好是“古典音乐之父”巴赫逝世250周年,在此之前,德国国际巴赫学院委约当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作曲家,做了四部“受难乐”来纪念他,选择的委约作曲家中其中一位,就是谭盾。“他们几位作曲家先选择,把最难写的《马太受难曲》留给了我,因为没人愿意去跟巴赫叫板。”他幽默地说,他们当时就商量了,“让谭盾写,因为他来自东方,跟我们不是一个音乐文化体系。”

    不过,因为别无选择,“谭盾写巴赫”反而成了当时音乐界的一个备受瞩目的事件,“其实,这个曲子原本并没有多元文化的内涵,只是纪念而已,最终,由于他们都想听别的文化体系的作曲家的诠释,弄得我原来很大。”

    谭盾写了三年。他说,中国音乐现在教育出了不少音乐神童,在历史长河中,现在算是最巅峰的时期,这个时候让东方文化和巴赫完成一次对话,是历史的重任。“与其去逃避和应酬,还不如去好好研究,从历史的角度、中国文化的角度,去弘扬更深层次的精神的对话。有了这个立意后,我们在创作上就走得比较深了。”

    谭盾把自己在浏阳河边跟着外婆长大的背景,“来自广阔田野而不是教堂的东西”,放在了和巴赫的“对话”中,结果首演就一鸣惊人。随后,这首曲子在全球最有影响的城市和机构都演出过,包括了很多著名城市地标性的地方,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自由女神像下、古罗马竞技场等等。

    他告诉记者,作品很受西方观众欢迎,因为其中讲的文化,是共通的。“这个作品有音乐层面的对话,比如在用钟声的时候,我既没有用西方教堂的钟声,也没有用庙宇的钟声,而是用了巴赫的名字的发音做‘密码’,再用中国各种音乐的‘密码’来跟它对应;有文学层面的对话,比如在90%歌词用马太的时候,我还用了10%的中国的禅意,比如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合唱出来后,西方观众听了都惊叹,说‘这不就是说的我们的人生?’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就融会贯通了。”

    对于如今中国音乐一直说的“走出去”,谭盾也以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音乐要进入全世界,必须要进入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教学体系。像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材有一部分会专门讲我的音乐。美国中学课本里,讲到中国音乐都会讲我的音乐,因为我的音乐就是老子庄子孔子。这就像就像贝多芬、莎士比亚在我们的课本里一样。这也是我最大的理想。”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青年
   第A04版:青年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文体
   第A07版:文体
   第A08版:专版
应了解借鉴国外哲学与教学体系
捷克爱乐乐团东艺展现底蕴
六部风格迥异的影片将亮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