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小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2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军后代12年12次重走长征路缅怀父辈献礼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精神在90岁红军和90后之间传递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去年11月,邓玉平拜访老红军杨树尧。 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来,她在茫茫人海中寻访老红军,想请他们在一面红旗上签名。这面红旗上,有250多位老红军亲笔签名,其中将军28位、奥运火炬手4位、女红军40位、上海老红军39位。面对这面旗,他们无比激动,用当年握枪杆子的手,颤颤巍巍、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他们说:“这位、这位、还有那位……都是我长征路上的战友啊!没有想到,阔别80年,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归队,团聚在一起。”

    她叫邓玉平,是上海红军后代联谊会会长。12年,12次重走各条长征路,她以这样的方式缅怀老红军父亲。这也是她献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礼物。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你不认识我,我认识你呀。你是来走长征路的。你这么大老远来,还拄着拐杖。你是红军的后人……”

    邓玉平是上海一所职校的历史老师,听过她课的人都知道,沉甸甸的教材到了她那里便会变成生动的故事。然而,故事再精彩,离这批吃着快餐、打着游戏、看着动漫长大的80后、90后还是太遥远。

    每当深夜人静,她都会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给自己讲了一个又一个红军故事,带着幼年的自己一起帮路人推动板车的雷锋式的人物,在1991年永远地离开了她。

    之后,她时常陷入对父亲的思念,萌发了重走父辈长征路的念头。第一次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重走红四方面军的路线,她画了一张图,收集了很多关于红军遗址的资料,独自一个人踏上了长征路。第一次,弟弟曾请假陪了她一个礼拜,但因为工作繁忙,最后她几乎是一个人熬过了这段特别的“征程”。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她先后12次踏上长征路,探望老红军。“这些年收获特别多,最感动的是听到长征亲历者口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最震撼的是看到红军烈士墓。2009年,我到西路军的墓地去祭拜,那些战士牺牲时很年轻。他们的墓遍布了树下、半山腰、山顶上。”

    第一次,她是独行,后来与几位老红军后代、朋友、学生一起。2004年重走长征路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她仍坚持拄着拐杖前行。有次过雪山,她还因为高原反应,被送到医院抢救。

    很多红军遗址不通车。为了考察遗址,她曾抵达渺无人烟的荒山。在薛城考察时,为了考察红军当年在城门上刻的宣传标语,不知不觉天黑了,又没有车,她让小店老板代为拦到一辆夏利让对方带她到县城。当时已是晚上9点半,司机问她:“你怕不怕?”“我一路上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另外,我把你的车牌号发给家人了。”她一直给自己壮胆,那一年她48岁。

    每次重走长征路,邓玉平都会为当地的老红军送去纪念品。有一回,她买好了七份老红军的礼物,与干休所所长联系好了,但没想到第二天对方婉拒了她探望老红军的要求。她在门口苦苦哀求,急得都快哭了,但最后失望而归。

    有惊险、有误会也有感动。还有一次,她上了一辆中巴车,一边与上海朋友说自己走红军路的事,一边掏出钱包买票。“你的票已经有人买了。”售票员用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女士。对方笑了笑,“你不认识我,我认识你呀。你是来走红军路的。你这么大老远来,还拄着拐杖。你是红军的后人……”听到这里,邓玉平感动极了,趁车子还没发动,将女士拉下车,一起合了影,互留了联系地址。

    有一次,她走不动了,她的学生杨柳青说:“老师,我是你的拐杖,是你的腿,我陪你走。”老红军“与我的学生互相通信多年,长征精神在90岁红军和90后学生两代之间温馨传递”。

    打从第一次重走长征路后,她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再次出发,需要拄着拐杖。与第一次不同,作为红军后代论坛长征版的版主,她在论坛上发了很多老区的概况和照片,很多人从红军论坛上得知了她的事,纷纷要求同行,这其中还包括她的学生。“这些年来,最难忘的是队友们和当地人的帮助,我身体不好,他们沿途很照顾我。”邓玉平说。

    有一次,她走不动了,她的学生杨柳青说,“老师,我是你的拐杖,是你的腿,我陪你走。

    今年7月,她再次启程,沿着80年前红军长征的足迹,与上海的大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出征仪式在中共一大会址隆重举行。“重走长征路 青春心向党”,擎旗挥舞哗啦啦,20多名队员带着好奇和敬意出发。

    途经于都、遵义、泸定、吴起、延安等长征沿途重要地点,队伍来到长征第一渡的于都,邓玉平原来长征课题组的学生顾超和两名队员前往老红军钟明家。“2006年我重走长征路时看望过钟老,结下深厚友谊。钟老与我的学生互相通信多年,长征精神在上海和江西两地之间、90岁红军和90后学生两代之间温馨传递。钟老于去年离世,他的儿子钟建平为本次活动送上祝福:‘希望这支年轻的队伍能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邓玉平告诉青年报记者。

    邓玉平在四川路段与队伍会合了。队伍来到了安顺场。大渡河边,激流拍打着两岸岩石,声声作响。目睹红军使用过的机枪、火炮、仿制船等,听着纪念馆宋馆长的介绍,当年红军勇士们奋勇渡河的情景,悄然浮现在眼前……安顺场曾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63年5月率部惨遭杀戮之地。72年后,同样是在河水猛涨的5月,红军来到这里。有人妄言“入此绝地,必走石军覆辙”。然而红军将士们渡河成功,创造了奇迹。邓玉平问宋馆长:“历史为什么会出现‘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强烈对比?”“红军英勇善战打得好!”他这样回答。

    10年前,她曾来到过这里,还是这位宋馆长,见她一瘸一拐走得艰难,馆长便借来摩托车,穿过老街,送她到路口,又让她搭乘上了到石棉的便车。

    历史在这里沉思,在这里凝固。队员们手执红军签名旗,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下,庄严地向红军前辈致敬!

    “当时我紧跟队伍步伐没落下。我奇怪,平时走远路不离身的折叠拐杖,居然没用上! 是红军走过的路给予我坚持的力量,还是青春磁场的辐射所致?”

    参观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后,由各组队员抽签长征题目,比拼哪组讲得精彩,她也是评委之一。那些题目并不简单,比如,红军渡过于都河的原因是什么? 一位队员讲了四点。关于长征中8次会师的时间和地点,两个队员回答出6次,邓玉平补充了2次。“他们的回答、抢答,所掌握的长征史知识让我一愣一愣的,不由得感叹他们真是太厉害了!”

    厉害的还在后面。用脚步丈量前辈走过的路,体会长征的艰辛,队员们沿河徒步五六公里。嘹亮的军歌,响彻街头。这支整齐、青春、正能量的队伍,感染了许多路人。“当时我紧跟队伍步伐没落下。我奇怪,平时走远路不离身的折叠拐杖,居然没用上! 是红军走过的路给予我坚持的力量,还是青春磁场的辐射所致?””邓玉平说。

    在爬山的路上,她与队员们敞开了心扉。一个说:“我爷爷也是红军,负伤后回到老家。我想抓紧时间,把他的故事整理下来。”另外一个说:“很难想象,当年和我们一样年轻的红军战士,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是怎么走下来的?”还有一个说:“感谢年老的前辈,为我们打下美好的生活。”邓玉平与他们交流丝毫没有代沟。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晴朗的天空忽然下雨了。90后们硬是把自己的雨衣给邓老师穿上,不顾自己气喘吁吁、嘴唇发白,一直搀扶着年长的她向前走。

    一个走在高处的行人帽子,被一阵风吹落,掉到了台阶的下面。此时,身背着邓玉平登山包的一位队员见状,立即前去,弯腰捡起帽子,递了上去。邓玉平立即拿出相机,抓拍了这一幕。“见到别人有困难,主动相帮,这不正是红军精神的发扬光大吗?”

    为了让90后们也能传承长征精神,邓玉平在学校里成立了长征课题小组,开设走进长征历史选修课。因为报名的学生实在太多,最后不得不扩容到了2个班。这些年,她曾在全国各地上了100多场长征讲座,陆续拜访了250多位红军,包括39位上海红军。每次,她都会让学生们用手摸一摸老红军的伤疤。今年10月12日,她带着几位学生到江苏去看望老红军。当看到老红军身上有很深的凹坑时,她问学生,“你怎么想的?”“战争好残酷啊,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学生答。她欣慰地笑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长征精神的传承来源于现实。书本上和现实还是有区别的。要让学生眼见为实。

    很多年的元旦她带着学生们和老红军一起度过。学生们还在各类杂志上发表了近30篇有关红军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一只背包的长征》就是记录了这位背着红军旗、红军资料走了12次长征的老师。

    征集小人物

    如果你的身边有绝不渺小的小人物,如果你有不凡的凡人故事想与大家分享,请与本版联 系:qnbxiaoren-wu@sohu.com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青年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小人物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天下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文体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影像
   第B05版:市场消费
   第B06版:汽车·业界
   第B07版:汽车·试驾
   第B08版:汽车·新车
长征精神在90岁红军和90后之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