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焦点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1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习近平致电祝贺 “中国航天员最长太空驻留”开启
飞船成功实施首次轨道控制 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

    景海鹏(右)和陈冬在火箭发射瞬间敬军礼。

    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发来贺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我国载人航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习近平在贺电中表示,欣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和航天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习近平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范长龙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电。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的还有马凯、许其亮、杨晶、常万全等。

    “中国航天员最长太空驻留”开启

    17日7时30分,火箭起飞。575秒后,船箭分离。约600秒后,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和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第2次应用性飞行。

    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1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到来。目前,天宫二号正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飞船成功实施首次轨道控制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17日中午12点56分,在中心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实施第一次远距离导引控制,抬高了近地点高度。目前,神舟十一号飞船工况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成功入轨后,控制权就交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船在轨飞行期间,中心科技人员要对飞船进行精确控制和严密监视。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介绍,为牵引飞船追赶万里之外的天宫二号,中心需要对飞船进行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首先,中心要抬高飞船的近地点高度,之后对轨道面进行修正,然后再抬高远地点高度,最后还要进行轨道圆化和组合体修正。经过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之后,飞船将到达天宫二号后下方52公里左右的位置,两个航天器建立空空通信,转入到自主控制段。

    与前几次交会对接任务不同,此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之前增加了50公里,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为此,中心科技人员调整了对飞船的控制策略。 

    据新华社电

    ■飞天·揭秘

    “神舟”到底“神”在哪?专家讲述细节

    神舟十一号本次飞行有哪些特点?“神舟”到底“神”在何处?对此,相关专家向记者讲述了与神舟十一号相关的一些细节。

    393公里高度的对接与运行

    神舟十一号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的技术状态,同时为了适应本次任务要求而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

    “为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使神舟十一号飞船能够适应本次任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由343公里提高到393公里的要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说。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高度是343公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公里,比过去高了50公里,为何要高出50公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GNC分系统指挥罗谷清说,主要是为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做准备,因为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也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

    33天的太空旅程

    神舟十一号入轨后经过两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完成组合体30天中期驻留任务后,与天宫二号分离,在一天内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神舟十一号任务结束。在太空时间长,如何保障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怎样提高飞船的可靠性?

    神舟十一号的技术改进,很重要的一个创新亮点,是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

    “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显著扩大了测控覆盖范围,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从而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飞船的可靠性。”武平说。

    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

    “此次任务目的是进一步对改进型载人飞船功能进行全面验证,为后续载人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此外,通过多项在轨试验,将进一步验证飞船设计功能,获取和积累载人环境相关的飞行试验数据。”神舟十一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说。

    在此次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以前增加了50公里,神舟十一号任务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通过验证航天员驻留能力,为航天员空间站阶段长期在轨考核奠定基础。

    生命之塔——逃逸发动机

    看过神舟飞船发射的人们会注意到,火箭顶端有个类似避雷针的尖塔状装置,这就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救生系统。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逃逸发动机总指挥余海林说,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使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四院人克服困难成功研制的逃逸救生系统,为航天员放心巡天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余海林介绍,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国际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技术。

    飞船安全返航的法宝

    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荣伟说,五院508所肩负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研制,先后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静压开伞高度控制、多模式回收程序控制、非电传爆弹盖开伞等关键技术,研制了目前国内回收质量最大、着陆速度最低、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系统最复杂的一套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

    他说,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的亮点明显,一是全国首创特大型降落伞。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系统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是目前我国航天器回收降落伞中结构最庞大和最复杂的系统。其中主伞1200平方米,能铺满一个足球场。二是着陆缓冲技术提升乘坐舒适度。经过与空气的“软”摩擦之后,飞船返回舱进入着陆缓冲环节,这最后一步是硬碰硬的撞击。为了让飞船在“落脚”的一瞬依然保持航天员良好的乘坐体验,研究人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从而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据新华社电

    ■飞天·上海贡献

    “天神哥”十几秒找到“飞控”解决方案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本报讯 神舟飞船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相比此前的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将“飞得更高、实验更多、时间更长”。而托举“神舟十一号”飞天壮举的,依然是来自“中国制造”的中国力量,其中亦凝聚着上海航天人的心血。

    睡不睡全看飞控工作需要

    2011年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发射时,帅气的航天飞控(飞行控制工作,以下简称飞控)小伙爆红网络,被网友亲切称为“天宫神八哥”。青年报记者获悉,这些“天神哥”、“天神姐”有一部分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飞行试验中出现任何一个现象,我们都可以在少则十几秒最多一分钟内判断出问题并且找到解决方案,几乎不用思考,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师张崇峰自信地说。

    “早在半年前,我们就对飞控故障预案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对接机构主任设计师苑会领指着桌上一份厚厚的、足有几百页的报告说。“发射前一个多月我们就在北京集同办公,都是各系统的‘大牛’们,对飞行控制预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演练,已经烂熟于心。”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的对接都非常完美,我们的飞控预案都没有用上。尽管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希望自己的故障预案永远用不上。”主任设计师邱华勇说。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的飞控工作持续将近四个月,从天宫二号发射试验开始便需要24小时值班了。天宫二号比神舟十一号早发射一个多月,神舟十一号载着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任务,在轨驻留30天,直到顺利返回,因此,飞控24小时值班需要持续两个多月。

    “飞行控制工作就是跟自己对着干,比如做预案是跟自己的设计对着干,而飞控值班,是跟自己的生物钟对着干。”杨晟曦副主任师如是说。

    如此长时间的值班过去并没有过,805所的“天神哥”们采取了二班倒的值班方案,要把自己的生物钟拧过来。

    “刚开始生物钟没有调整过来,凌晨2点到3点如果感觉到一丝困意,就自己掐自己。”邱华勇说,“值班的时候总体来说我们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困倦并不明显,白天回宿舍睡不着才是最大的痛苦,翻来覆去数绵羊,不睡不行,要保证值班的时候能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反应非常迅速的状态……”

    新一代电源提供强大电力保障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在太空驻留30天,对电源分系统是个极大考验。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电源分系统,由位于上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负责研制。

    据航天八院的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沈冰冰介绍,神舟十一号飞船采用的太阳翼,是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第一个全国产化材料制成的太阳翼,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打破了以往太阳翼基板结构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航天八院的研究人员从确定方案、把关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到通过反复的地面疲劳试验、强度试验,以及仿真飞行试验验证、工艺试验,将太阳电池翼的稳定性做到最大化。最终,神舟十一号的“翅膀”在元器件上达到了90%以上国产化,成为目前国内国产化最高的型号。

    当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停靠后,部分设备停止工作,届时整个飞船的负载将减小至40%,蓄电池在长期小负载情况下不断充放电,产生记忆效应,一旦负载又增加回到额定负载,就会出现蓄电池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些都是电池本身的特性决定。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使蓄电池“失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11所储能电源事业部采用调整充电曲线的方法,通过大量地面长期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和神舟十一号工作状态相匹配的充电曲线。为给蓄电池加固双保险,沈冰冰、钟丹华、邢路、舒斌等设计师反复比较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三艘飞船8年的数据,总结经验,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电源不比其他分系统,需要时时刻刻对飞船进行监控。飞船在天上飞,航天员也在上面,必须每时每刻都要盯着电源的数据,掌握飞船的工作状态,一旦出现问题立刻处理。现在做神舟十一号电源系统参与飞船监控的设计师6人,30天、每天12小时两人不停翻班,这对队伍相对苛刻,但也是一种挑战。”沈冰冰坦言。

    ■飞天·花絮

    “相信祖国航天科技儿子在太空我不担心”

    “这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听到各项指标运行正常的消息,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父亲陈树林在电视机前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飞船在轨运行期间,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将首次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身份持续发回报道,新华社各新媒体、网络终端将广泛征集海内外受众的提问,发给“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

    新华社记者16日、17日两次来到陈冬家替这位“同事”看望一下家人,听听他们有什么提问。

    17日一大早,在陈冬的家乡 河南省洛阳市,家人朋友早早地围聚在电视机旁观看直播,十几平方米的客厅迎来了五六十位客人,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热闹非凡。

    倒计时的时候,陈树林和同事紧紧握着手,发射时刻,他表情凝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听到宣布发射成功后,他开心地笑了。

    “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一次比一次精密,我不担心儿子,人都交给国家了,相信他们。”陈冬的父亲陈树林笃定地告诉记者。

    记者问起他们如何提问“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时,陈树林表现出满满的关心,“时间太长,到太空肯定跟地面不一样,想问他到太空适应不适应? 我看之前的载人航天,到太空都是飞起来的,不像在地面站着就走了,这真正飞起来他是头一次嘛,能不能承受?”

    陈冬中学的班主任姚志强也饶有兴趣地提出 自己的问题,“中学时候我们上课会讨论‘失重’,现在他真正地去体验,想让我的学生做一回我的老师,讲讲真正的‘失重’是什么样的体验。” 

    据新华社电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青年
   第A05版:青年
   第A06版:问政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证券
   第A15版:财经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梦创周刊
   第B02版:创·视野
   第B03版:创·视野
   第B04版:创·视野
   第B05版:创·视野
   第B06版:创·视野
   第B07版:创·视野
   第B08版:创·聚焦
飞船成功实施首次轨道控制 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