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焦点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1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舟十一号今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33天

    出征:我们将带着所有航天人共同的梦想去执行任务,向祖国交出优异答卷

    揭秘:这次任务采取6+1周工作制,休息天航天员可以看电影、与家人通话

    展望: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会有在轨工程师甚至游客进入太空

    ■02-03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武平说,16日上午,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将开始加注推进剂。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武平表示,参加任务的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等系统与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适应本次飞行任务的具体要求,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分别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

    武平介绍,2名航天员计划在轨飞行33天,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其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武平说,目前,天宫二号运行在高度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景海鹏同志简历

    景海鹏,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2年6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担任指令长,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担任指令长。

    陈冬同志简历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党员,大学本科。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了各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优异。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神十一航天员“新老搭配”带着共同

    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2名男航天员组成,他们是航天员景海鹏、航天员陈冬。

    10月16日上午,两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

    记者:请问景海鹏,你今年已经50岁了,又是一名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撑你第三次出征太空?

    景海鹏: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太空飞行是我的事业,更是我崇高的使命。虽然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乃至危险,但我喜欢、热爱、甚至享受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多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非常荣幸,我能够第三次出征太空,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万千航天科技工作者,感谢他们的付出和托举。我决心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当好一名航天员。

    记者:请问陈冬,你在2010年成为第二批航天员,等待六年迎来自己第一次飞天,和你预期相比快还是慢,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 与第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是怎样一种感觉?

    陈冬:我感到,这次任务来的不早也不晚、不快也不慢,时机刚刚好。景海鹏师兄,在工作中,是我的老师,在生活中,是我的兄长,他工作非常认真,要求非常严格,经验非常丰富,这次能与景师兄组成飞行乘组,我觉得很幸运,心里很踏实、非常有底!

    记者:请问陈冬,这是你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陈冬:自从我们加入航天员队伍以来,就一直在做各项准备,在思想、身体、心理、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接受全面训练,为每次任务打牢基础。此外,针对每次任务,还要进行专项训练,在这次任务中,我们重点提高了应急情况处置能力、医学急救互救能力、空间实验能力。

    记者:请问景海鹏,面对即将开始的第三次飞行,你感觉这么多年来有没有变化? 如果有,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景海鹏:面对每一次任务,我都会从零做起、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不变的。当然,经历了18年航天员职业的磨炼,历经了两次飞天的考验,变化是必须的,我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更加坚毅果敢,心态更加平和阳光,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激和感恩。能够再一次接受祖国的检阅,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变化,也是我们航天员团队的最大变化。

    记者:请问陈冬,你们将如何进行这些实验? 是否曾在地面做过相关训练准备? 期待实验取得什么效果? 有什么话想对香港“小设计师”说?

    陈冬:香港中学生提出的三个科学实验,分别是太空养蚕、双摆和聚合物薄膜实验。他们设计了适合在轨飞行开展的实验方案,充满了奇思妙想,将给我们这次太空之行增添许多趣味。我们在地面已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将在天宫二号组合体运行期间开展实验,相信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里,我想对包括香港“小设计师”在内的热爱航天的青少年说,期待有一天,你们也能加入我们的行列,飞上太空亲自探索宇宙的奥妙。

    记者:请问景海鹏,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0年前后建成,届时你已经54岁了,有什么期待吗?

    景海鹏: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太空家园,是每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宿营地,我当然充满期待。据我所知,世界上有的航天员已经飞行7次,有的航天员已经累计飞行800多天,有的航天员一次任务飞行400多天,我还得向他们学习。对空间站来说,我还是一名新兵,我期待着为空间站建设发展多作贡献,只要祖国需要,我坚决听从召唤。我也非常期待用我对航天事业的热情和多次飞行的经验,为航天员队伍建设多作贡献。

    记者:请问陈冬,据我了解,这次任务的作息将采取“6+1”模式,也就是说每工作6天,会有1天休

    息时间,业余时间你怎么度过?

    陈冬:这是我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我会珍惜在太空中的每一刻,一定会多看看窗外的美景、美丽的地球和我的祖国,还会尝试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事情,有空的话会看看家人和战友的照片、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写写日记,真是非常期待啊! 不过,这次任务安排的各类试验还是挺多的,我们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前期工作总结和下步工作准备。总之,就是细致工作、健康生活、享受失重。

    记者:请问二位,此时此刻,想对自己家人说些什么?

    陈冬:这么多年,我的家人一直为我的事业默默付出,陪伴着我,支持着我,让我能够有机会实现梦想。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必须有他们的一半。

    景海鹏:刚才陈冬说的也代表了我的心声,此时此刻,我想对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说,你们也是我的家人,18年来,咱们一起工作、一起训练、一起追求梦想。我还想对所有的航天人说,你们也是我的家人,你们默默奉献,用心血、智慧和汗水托举我们飞上了太空。请家人们放心,我和陈冬已经做好各方面准备,我们将带着家人共同的梦想去执行任务,一定用尽善尽美的表现,向祖国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揭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在地球上感觉轻松自然的事,到了太空可能都是问题。

    神舟十一号飞船计划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后将在两三天内与中秋之夜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393公里高的近圆轨道交会对接。随后,两名属马的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

    航天员上天干什么? 穿什么? 吃什么? ……近日,记者走进航天员“娘家”——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一探究竟。

    航天员上天干什么?

    都飞到太空去了,两名航天员可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 他们身上肩负着最重要的任务是做试验!

    据介绍,航天员系统策划了四大类十六项在轨试(实)验,包括脑机交互技术在轨适用性研究、植物栽培关键技术验证、在轨味嗅觉变化规律研究、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在轨飞行对航天员视功能影响研究等。

    比如,脑机交互技术,在未来航天发展中,人和机器人要协同工作,一起去外太空探索。人不需要再操作键盘、鼠标甚至控制手柄,而是采用脑控技术、眼控技术等去操作。在太空,航天员处于失重、密闭环境,会对人的情绪、生理都造成影响。因此这样的技术能不能在太空使用,需要深入探索。

    比如,在轨味嗅觉研究。采用味觉试纸进行酸甜苦辣四种基本味觉测试,玫瑰味嗅棒进行嗅觉敏感度测试,获取航天员在轨味嗅觉敏感度数据,观察在轨飞行条件下人体味嗅觉变化特点,为后续飞行任务飞行食谱设计提供参考。

    比如,植物栽培关键技术验证实验。黄伟芬说,通过开展微重力环境下植物栽培基质水分和养分供应等研究,可为下一步空间站种植可口、营养和安全的新鲜蔬菜奠定技术基础。

    航天员服装穿什么? 

    作为万众瞩目的航天员,大家一定关心他们穿什么吧!

    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副研究员杨立众表示,这次为航天员配备的服装不仅体现了航天员职业特点和中国特色,还综合考虑了服装的使用场合、功能、美观、舒适和工效性。

    航天员服装系列化的设计分为在轨系列,地面系列和服装配饰,共有10套之多。

    首先出场的是在轨系列设计,分为舱内工作服、舱内鞋、运动服、休闲服、企鹅服、内衣、睡袋。

    舱内工作服与舱内用鞋的搭配,主要是为航天员在舱内正常温度时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操作生活所设计的。

    休闲服的设计是为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日常穿着。

    企鹅服的设计充满了科技感,里面有很多弹性带,穿上后可通过弹性的作用,使肌肉得到紧张,避免失重引起的肌肉松弛骨质丢失。

    常服是为航天员参加正式场合所设计的,地面训练服用于地面训练操作。

    冬季外出时,航天员可在地面训练服外搭配作训大衣,用于御寒保暖。服装保暖、轻质、美观、便于护理清洗。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服装上还有各种标志,比如:国旗、载人航天工程标、飞行荣誉标、任务标、姓名牌等。

    在飞行荣誉标上,有几颗星就表示这个航天员上过几次太空。如果没有参加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那就是空的。

    航天员33天吃什么?

    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说,这次33天的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食品在种类上比之前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更加丰富,有100多种。

    在神舟十一号自主飞行段,航天员可能食欲不佳,所以会配备粥等清淡的食物。

    等正式入驻天宫二号后,航天员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里生活一样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他们的吃饭时间与地面同步,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类产品,酱牛肉、鱼香肉丝等传统菜肴都有,五天之内菜谱不会重样。

    不仅有美味的菜肴,航天员还可以享用甜点。

    曹平说,航天食品的保存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但不含防腐剂,是安全可靠的,可以在美味可口的同时为航天员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

    为了让航天员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天宫二号里面还配备了专用的食品加热器。航天员的饮用水也是经过特殊方式消毒,能够长期保质。“在未来空间站,将实现尿液净化的饮用水。”曹平说。

    ■展望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育林:空间站建成后游客有望进太空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在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带动作用。神舟十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将完成探索试验阶段,并在将来转入空间站阶段的常态化运行。

    “在世界上,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不管经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对浩瀚宇宙的关注、对太空的探索,都同样充满热情。而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更是孕育了千年。”张育林注意到,最近几年,反映人类太空探险的电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获得广泛的欢迎和热捧。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类对于太空与未来的好奇。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本身实现了一系列技术跨越,而且对整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拉动。

    张育林介绍,从航天发射场和航天器制造,到测控通信等各大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航天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航天人才队伍得以保留、发展、壮大。

    航天对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被美、俄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也牵引了原材料、元器件、现代工艺、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快速进步,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

    以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任务为标志,中国人才刚刚走出地球,还只是在近地轨道400公里以内空间活动。“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远、更大,肯定要远远超过400公里。”张育林说。

    “神舟十一号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张育林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

    “到时候,飞船发射不像现在隔几年发一次,而是一年发几次,以保证航天员定期往返。”张育林说,在空间站建成阶段,不仅有现在以航天器驾驶操作为主要任务的航天员,还要有在轨工程师甚至游客进入太空,以满足社会公众探索太空的渴望。

    张育林展望,虽然中国空间站只有60多吨,规模不算大,建设得也比和平号空间站、国际空间站要晚,但在推动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制造等方面将有一系列新的突破,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本版均据新华社电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青年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早知道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球周刊
   第A13版:球周刊·看台
   第A14版:球周刊·追球
   第A15版:球周刊·追球
   第A16版:球周刊·追球
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33天
首批试点浦东新区两个镇成立社区少工委
中国将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创业创新 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培养链
周末添衣 秋后霾昨夜光临冷空气即将南下
航天新形象“上海设计”
今日上海天气
2016年10月17日星期一
总第101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