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问政
 
标题导航
 
  2016年09月2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抑郁症 其实它离我们很近
青年报 邵炯

    28岁的艺人乔任梁近日因抑郁症意外去世的消息引起震动。知情人透露,他患此病症已有3年,每天要吃很多安眠药才可入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范围内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16%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到2020年,抑郁症或将成为世界上导致死亡和伤残的第二大原因。抑郁症来袭时,大众对于它的认知误区太多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青年报 邵炯

    抑郁情绪≠抑郁症

    “我抑郁了。”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最广为人知,却也最容易被误解。日常大家口头说的“抑郁”和“抑郁症”并不一样,有“抑郁情绪”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得了抑郁症。按照目前的医学观点,抑郁、焦虑本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但抑郁发生积累,出现长期(为期两周以上)的严重抑郁时,这种正常情绪就演变成抑郁症。抑郁症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发作就是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欢解释道,“有两个核心表现:一是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情绪低落;二是以前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兴趣下降或者丧失。当这两种症状持续两周时,就要警惕抑郁症。”

    近年来人们通常会把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表明了抑郁症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当人觉得抑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负能量”,导致郁郁寡欢、失眠甚至肢体疼痛等情况的发生。抑郁症高发于两个年龄段,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和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比较容易患上抑郁症。很多抑郁症早期患者都会有自杀倾向,但是也许并不会表现出来,也很少被家属发现。

    另有业内人专家表示,有些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反而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例如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心慌胸闷、恶心呕吐、性欲减退等等,这种非典型性的抑郁症具有隐匿性,误诊率很高。

    因此,当感到有躯体症状,经详细检查,没有发现相应器质性病变时,应考虑是否是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所致。

    国内研究发现,自杀者中约有七成自杀前已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主要是抑郁症,但自杀前求助过心理医生的却不到7%。专业人士表示,目前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如生理卫生知识。“歧视”和“病耻感”是制约人们走进精神科门诊的主要障碍。中国的文化传统让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一提到心理问题很多人就想到在大街上乱跑的“疯子”。

    求医问诊须甄别

    “一般心理问题中,心理咨询师所能解决的“消沉”、“心理疲劳”的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就有变成抑郁症的可能,产生绝望感,惧怕未来,极易出现自杀念头甚至自伤行为。”刘欢表示,“一旦演变成“抑郁症”,我们会将求助者转介至专业的精神科”,因为这个阶段,单靠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已经无法解决,已经达到器质性的病变,必须交于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医生,通过药物和一系列精神科医学上的干预治疗才能有效。”

    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是两个概念。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心理医生,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心理咨询人员,也可以叫心理问题工作者。轻度的情绪、情感问题可以到心理咨询处通过“话疗”解决,但长时间悲观绝望,有自杀、伤人倾向或毁物冲动等症状,仅仅想通过咨询解决,就有可能延误病情。

    在我国,受过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培训的精神科医生目前都很缺乏,当前也开始有一些具有精神病学背景的医生到心理咨询中心任职,心理医生与精神科医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正逐渐增多。

    尽管心理咨师与精神科医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在不断增多,但两者确实不同,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在寻求帮助时还是要多加甄别。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都有资格使用心理治疗技术。刘欢解释,从事精神科专业的医生,只要他没有经过人文专业的训练,未取得卫生部心理治疗师的资格,就只能从事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同样,没有专业医学背景,未受过良好的生物医学训练的心理医生,同样没有处方权,不能从事精神科的工作。

    [链接]

    三招可防“悲秋”

    秋意渐浓,有人发现自己时不时陷入“悲秋”状态。据悉,这是典型的秋季情绪低落症状,严重的还会患上秋季抑郁症。

    这是因为秋季阳消阴长,随着日照时间缩短,气温骤然下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引起情绪和精神状态的低落。

    稍微遇上点不称心的事,人们就容易触生凄凉、郁闷、悲哀、忧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是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更为敏感。

    健康专家提醒,秋季情绪低落一般可通过自身调节来缓解,以下三招或可助您远离“秋季抑郁”:

    饮食调理。建议日常饮食中多摄入牛奶、肉类豆类、鱼类、麦片以及香蕉、葵花籽等,都可以改善抑郁情绪。同时,也可酌情饮用一些绿茶、咖啡等提神的饮品,以改善心境。

    坚持运动。秋高气爽,可多进行慢跑、跳舞、登山、骑自行车、练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增强身体机能,而且对于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和安抚作用。出外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

    多多沟通。多找一些知心的亲朋好友“唠嗑”,或者找一个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倾诉心中的不快,清理情绪垃圾后轻装上路。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问政
   第A04版:青年调查
   第A05版:青年
   第A06版:青年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城事
   第A10版:城事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天下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文体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市场消费
   第B05版:市场消费
   第B06版:市场消费
   第B07版:综合
   第B08版:旅游健康
关注抑郁症 其实它离我们很近
纽迪希亚携妇联举办亲子游
闵行区重点招商项目签约
校园爱情上荧屏传递正能量
奥林巴斯发布新微单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