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问政
 
标题导航
 
  2016年09月0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 致力降低中国人致残风险
推广使用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加强精神疾病防治

    新华社 图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加强残疾预防,有效减少、控制残疾的发生、发展做出部署。

    《行动计划》指出,残疾预防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要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重心下沉、全民动员、依法推进、科学施策,努力提高全社会残疾风险综合防控能力,有效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到2020年,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防控网络更加完善,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可比口径残疾发生率在同等收入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

    《行动计划》提出:一是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做好产前筛查和诊断,加强新生儿及儿童筛查和干预。孕前健康检查率、产前筛查率分别达80%、60%以上。新生儿及儿童残疾筛查率达85%以上,干预率达80%以上。二是着力防控疾病致残。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地方性疾病致残,加强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控制和消除重大地方病的县(市、区)达95%以上。三是努力减少伤害致残。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均下降10%。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6%。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饮用水和空气污染治理干预,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儿童意外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四是显著改善康复服务。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制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达80%以上。

    《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将残疾预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政府部门工作职责;要健全法规政策,加强相关领域立法,制定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完善服务体系,形成综合性、社会化的残疾预防服务网络;要优化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要加强科研工作,提升残疾预防大数据利用能力,建立统一的残疾报告制度,推进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要加强宣传教育,推动设立“全国残疾预防日”,提高残疾预防意识。

    《行动计划》要求,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适时组织开展督导检查,2020年实施终期检查。地方政府各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做好本地的督导检查。

    聚焦“预防行动计划”五大看点

    出生缺陷、慢病缠身、意外伤害、精神疾患、行动迟缓……从出生到年老,我们每个生命阶段都面临着一些可能导致残疾的巨大风险。

    如何防患于未然,把残疾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答案。

    看点1 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行动计划:孕前健康检查率达80%以上。逐步实现怀孕妇女孕28周前在自愿情况下至少接受1次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产前筛查率达60%以上。普遍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疾病筛查病种和范围。广泛开展新生儿访视、营养与喂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健康咨询与指导,建立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提高筛查覆盖率及转诊率、随访率、干预率。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主任朱军:筛查的目的是发现视力、听力、智力方面可能致残的疾病,从而尽快进行干预、治疗和康复。

    要动员整个社会,尤其是生育家庭特别是母亲知道孩子出生后应主动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保证每一个孩子的发病风险都能检测出来。

    检测出来之后,更加重要的是干预。筛而不治是浪费社会和医疗的资源,没达到筛查的真正目的。筛查出的疾病一定要尽快干预、康复,对新生儿来说,越早干预,治疗和康复效果越好。

    看点2 加强慢性病防治

    行动计划:开展全民健身生活方式行动,推动科学膳食、全民健身、控烟限酒。倡导居民定期健康体检。开展致聋、致盲性疾病早期诊断、干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达到2000以上。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教授:慢性病的发生涉及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中老年阶段问题更大。导致残疾的慢性病及其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骨骼关节疾病和白内障等。

    但是,如果慢性病防控发展到疾病阶段就为时已晚,行动计划提出的防治措施关注到更早的预防环节,这一点很重要。社会环境、空气污染以及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看点3 推广使用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行动计划:重点做好待孕夫妇、孕期妇女劳动保护,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减少职业危害。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均下降10%以上。开展道路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况。普及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推广使用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室主任段蕾蕾研究员:在我国,造成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各种原因中,道路交通伤害排在第二位。很多国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是预防乘车伤害的有效手段。中国一直在推动这项工作,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安全座椅的重要性,一些地方也对此出台了相关规定。尽管如此,这项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因此,行动计划提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将为保障儿童健康和安全、减少残疾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推进安全座椅的使用,还要普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此外,还要规范儿童安全座椅的市场,这需要各个方面力量一起合作。

    看点4 加强精神疾病防治

    行动计划:加强对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孤独症等主要致残性精神疾病的筛查识别和治疗康复。将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遭遇突发公共事件群体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将这些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工作列入行动计划,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精神疾病只有被正确诊断、识别出来,而不是“瞎贴标签”,才有机会被正确治疗。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意味着八成登记在册的患者能够享受到国家一系列福利政策,对他们的治疗和康复会很有帮助。

    很多人认为,“疯疯癫癫”就是精神病,这是不对的。相对于其他疾病,精神疾病的诊断更为复杂,从学科特点来说,它只能将现象学作为诊断依据,缺乏客观可量化的指标,因此,必须由有长期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来进行诊断。此外,加强筛查工作还面临患者不愿意就诊、社会偏见以及重视程度不足、社区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工作重待遇低等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看点5 推广辅助器具服务

    行动计划: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普遍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康复。将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开展辅助器具租赁和回收再利用等社区服务,就近就便满足残疾人短期及应急辅助器具需求。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达80%以上。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赵悌尊:康复服务对于残疾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重建。一直以来,我国康复服务投入在不断提高,受益人数持续增长,但康复水平不高,服务内容单一,评价方法缺乏规范性和可衡量性的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8500万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的人数超过5000多万,而康复人才极度匮乏。目前全国有7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康复专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康复学科体系。每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到8000人,70%是专科学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科学康复的需求。“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将推动中国康复大学的建设,残疾人职业能力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融入社会的问题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亟待建立一所这样的大学,尽快形成这一康复学科体系。

    合力构筑健康中国的残疾预防网

    ——访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

    6日发布的《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是我国首个在残疾预防领域的国家级政策文件。这项文件对残疾预防做出了哪些部署?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哪些要求?对13亿多人迈向健康中国意味几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对此进行了解读。

    我国残疾预防工作亟待加强

    问:我国残疾预防工作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

    答: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工作。然而,我国残疾人口规模大,负担重,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残疾发生风险进一步升高。特别需要正视的是,我国残疾预防工作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首先,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和残疾高风险人群的防控措施仍不完善,在遗传和发育致残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慢性病、意外伤害致残的有效控制,老年人、儿童和农民工等高风险群体的防护上仍缺乏完善的体系和手段。其次,残疾预防工作的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仍缺乏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工负责、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以及整合、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收集和管理系统。最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主动预防残疾的意识和能力亟需增强,关心、重视残疾预防的氛围尚待形成。

    国家级总体规划全面提升残疾预防工作水平

    问:《行动计划》是我国残疾预防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总体规划,对今后的工作有怎样的意义?

    答:《行动计划》体现战略性,是着力完善我国残疾预防工作的顶层设计。它明确了我国残疾预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提出2020年实现“可比口径残疾发生率在同等收入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的目标,明确了我国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组织领导机制。《行动计划》强调,将残疾预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政府部门工作职责,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统筹实施本行动计划。同时,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卫生应急、医疗服务、安全保障和监管、应急救援、环境污染防治、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康复服务等体系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残疾预防项目投资、运营管理,提高残疾预防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

    立足国情构建三级预防模式

    问:《行动计划》有哪些亮点和特点?

    答:《行动计划》突出针对性,立足我国国情,针对遗传发育、疾病、意外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采用三级预防模式,提出各预防环节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在一级预防上,《行动计划》提出推动设立“全国残疾预防日”,以推动开展全民健康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宣传教育。针对慢性病发病率高、致残严重的问题,提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针对意外伤害致残,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均下降10%以上。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6%。在二级预防上,针对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行动计划提出怀孕妇女孕28周前在自愿情况下至少接受1次出生缺陷产前筛查。普遍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疾病筛查病种和范围;针对预防慢性病致残,提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规范治疗和管理,到2020年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达到2000以上等。在三级预防上,提出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提出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推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另外,《行动计划》注重从人才、科技、信息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残疾预防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如提出推进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加强残疾预防基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建立统一的残疾报告制度。

    政府、社会、个人要各担其责,协调联动

    问:残疾预防要怎样落实到位?

    答: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全民参与,政府、社会、个人各担其责,协调联动,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残疾预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健全残疾预防工作的组织推进机制;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按照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主动承担、落实本职范围内的预防工作任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排查、消除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为职工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应加强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防灾救灾应急演练,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应全方位关心职工身心健康,主动开展健康促进,为职工提供定期体检、心理疏导等服务。

    [背景]

    后天性因素是目前国人主要致残因素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在未来5年内,通过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疾病致残、减少伤害致残等具体行动,有效减少和控制我国人口从出生到老年每个阶段的残疾发生、发展。

    “这是我国首个在残疾预防领域的国家级规划,有助于应对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健康挑战。”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说,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遗传性、先天性残疾尚未有效控制;慢性病、精神障碍、意外伤害等导致残疾的风险又在显著增加。同时,我国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尚不健全,残疾预防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公众参与能力仍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做好产前筛查和诊断。同时,普遍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及儿童残疾筛查率达85%以上,干预率达80%以上,并逐步扩大疾病筛查病种和范围;全面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继续将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致残性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适时调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有效控制地方性疾病,加强慢性病防治和精神疾病防治。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等,以减少伤害致残。同时,《行动计划》还对残疾人康复进行了部署。

    根据《行动计划》,我国将推进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加强对残疾预防基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建立统一的残疾报告制度,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提升残疾预防大数据利用能力,及时掌握残疾发生的特点特征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有调查显示,后天性因素是目前中国人的主要致残因素,而在后天获得性残疾中,非传染性疾病致残率最高。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利用现有技术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以控制或者使其延迟发生。

    本版均据新华社电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问政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青年
   第A07版:青年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城事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天下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文体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市场消费
   第B05版:市场消费
   第B06版:市场消费
   第B07版:综合
   第B08版:旅游健康
推广使用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加强精神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