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0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小规模民营企业发展为小巨人科技企业“船长”陈晓东:投入创新20年专注做一件事

    陈晓东(右)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说起日之升公司,许多人都有所耳闻,但提到陈晓东的名字,人们可能并不熟悉。如果说日之升是国内工程塑料领域的“领头船”,那陈晓东就是这艘船的船长。在近20年的时间里,日之升公司从一家小规模民营企业,一跃成为如今的拥有近千名员工,销售收入过21.2亿,总资产近5.4亿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这一切,都离不开陈晓东的踏实与执着。

    青年报见习记者 钟雷

    不忘初心

    “我是学理工科出身,它相当于我的母语”

    1987年,陈晓东从江苏无锡考入位于嘉定的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从该校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被分配至闵行区工业局下属的一家国企研发部门工作。就在大家以为陈晓东会一直安安稳稳时,1996年,他毅然决定“下海”,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生涯。

    创业之初,有人问他:为何放着“铁饭碗”不要,而选择随时可能失败的创业? 陈晓东的回答很简单:学以致用。工程塑料是陈晓东当初选择的专业,“我是学理工科出身,它是我的专业,相当于我的母语。”

    坚守“初心”的陈晓东赶上了90年代末快速发展变化的上海,他憧憬着能在上海安家立业,有所作为。“人活着总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他这一埋头,就是苦干20年。

    杨涛是日之升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过去他也曾是日之升研发团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因为被陈晓东对创新研发的执着劲吸引才加入的。

    杨涛起初在研究院中进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期学术报告上就看到陈晓东等人发表的关于反应挤出型相容剂的论文和报告。“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完全在工厂条件下,能做到这么成熟,而且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将实验成果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公司。”看到论文后,杨涛深受吸引,随即找到了陈晓东,志同道合的两人一拍即合,杨涛也成了陈晓东的左膀右臂。

    回首过往这20年,陈晓东常说:“我最骄傲的就是我们20年只做了一件事,一直在专心做工程塑料的研发。”20年间,工业区多次提出要给日之升公司土地,但陈晓东都没有要。“我们要把钱投入到研发中去,干吗要花在买土地造厂房上面呢?”

    “隔壁一个工厂已经破产好几次,但他们经理的钱比我还多。相比别人公司破产后把钱转到国外,我不羡慕他们。我的工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会破产,依旧是上千号人养家糊口的基础。”陈晓东说,日之升公司坚持心无旁鹜地做研发,把赚来的利润投入到自己的本行中。

    中国标准

    “作为科技企业必须要提升话语权”

    1999年,上海人民电器厂找到陈晓东,希望合作“攻关”实现高低压开关关键塑料原料的国产化,以替代传统的保险丝。在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后,又一道关口摆在了他们面前。

    阻燃材料生产出来后,考虑到长远发展,如果出口必须得到美国实验室的认可,获得他们发放的“黄卡”才行。1999年时,做这个阻燃材料实验需要花4000美金,相当于4万人民币,由于当时民企没有外汇渠道,即便兑换了美金也无法汇出。几经周折,陈晓东委托了身在美国的同学代他支付了美金,才终于解决了付款问题。日之升也成为当时走出国门进行实验最早的一批民营企业之一。

    那次经历让陈晓东深刻意识到打破国外的标准垄断和技术壁垒的重要性。从2011年开始,日之升公司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及整个行业呼吁:中国的材料标准,不能完全去拷贝国外标准。“我们的行业要进一步发展,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标准,第一要符合全世界的发展要求,第二要符合市场规律,第三要体现中国的市场壁垒。”陈晓东认为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都应该帮助行业去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作为科技企业必须要提升话语权,在与国外公司谈判时,不要只是记得靠降价来竞争、内耗,而是要制定我们自己的标准。”

    在他呼吁下,政府随后聚集了国内各大研究室、试验所、企业一起开始研究制定中国人自己的材料标准。日之升也参与了其中两项标准的制定。

    为了实现树标杆,立标准。日之升公司从三年前就开始筹备建设自己的实验室。“通用公司要求我们的实验室达到他们的GP10实验室标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可以把行业标准建立在实验室基础上,实验室达到更高水平,就意味着保障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据了解,日之升公司今年刚完成国家实验室 CNAS认证,这在工程塑料行业的民营企业中也只有三四家能达到该水平。“这个实验室还可以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今后国内同行业的小企业只需在陈晓东的实验室中完成检验,便可出售相关产品。

    人才培养

    “愿向来实习的学生开放生产第一线”

    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的前提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研发人员,陈晓东深谙此理。2005年开始,陈晓东每年都会来到上海大学给学生们讲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

    此外,陈晓东还努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为沪上高校材料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课题研究和实践机会。上海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系主任刘引烽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工厂的生产线涉及商业机密,它们一般不大喜欢理工科学生来实习,学生即便去了那些工厂往往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外围设施。“许多公司学生看了都很满意,觉得环境很好,但是回过头来,学生却连工厂具体做什么都不清楚。但日之升公司却愿意向前来实习的学生开放生产第一线,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观摩,其中甚至还包括一条对外保密的生产线。”

    近几年日之升公司还和上海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部分研究生毕业后可直接留任日之升。“我们大部分研发人员都是自己培养,从学校里招来逐步成长。”陈晓东常说,科研事业是共同的事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大家从学校里出来把工作变成了职业,最后再把职业变成事业,我觉得是我最大的荣幸。”

    作为一位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五年来,由他担任会长的闵行区光彩事业促进会已投入3500万元用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中。近两年,陈晓东十分关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劳模退休后的生活问题,尤其是曾经远赴三线建设的劳模,回沪后拿着三线地区的退休工资,生活比较艰苦。从2011年起,促进会在区总工会的支持下,对闵行290多名退休劳模的生活情况进行逐一评估,然后选择了42名生活非常困难的劳模进行持续的物质补助。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早知道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球周刊
   第A13版:里程碑
   第A14版:里程碑
   第A15版:里程碑
   第A16版:里程碑
从小规模民营企业发展为小巨人科技企业“船长”陈晓东:投入创新20年专注做一件事
南方荣毅提前结募 南方荣冠接档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