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青年
 
标题导航
 
  2016年06月29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立音专旧址重续“音乐摇篮”梦
打造国际音乐产业园 创建海派音乐生活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国立音专旧址。上海音乐学院供图

    本报讯 一张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音乐人才培养的新蓝图正跃然纸上。上海音乐学院与杨浦区昨天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国立音专旧址主体建筑将于2017年11月27日建校90周年之前,回归上音,并用于建设“贺绿汀中国高等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双方充分整合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系列深度合作。

    国立音专旧址,即民京路918号,现在为公安部822厂。上世纪50年代初,上音迁离。如今,这里仍保留了四幢当时的建筑,主楼、东西侧副楼和东侧琴房,包括厂内的花园绿化都保存原汁原味。尤其是刚进门一棵参天雪松,挺拔雄伟,是1936年4月蔡元培先生亲手种下的。这棵雪松见证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的新生。

    创始人蔡元培与萧友梅,虽然只揣着2600元拨开经费,却酝酿着一个宏大梦想:以艺术教育陶冶国民个性,从而改善人生,改良社会。在先辈们执着勤勉的努力下,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得以诞生,它是中国乃至东亚近现代史上第一所国立高等音乐学府。1929年8月,国立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

    不过,办学之初,经费拮据一直是困扰学校的实际问题,维持正常教学已经不易,只能租赁校舍,经过多年奔波筹措,市京路新校舍(现民京路918号)于1935年9月底正式竣工。1937年8月8日,日军轰炸上海,国立音专的主楼和女生宿舍均遭空袭,学校被迫停课、搬迁。又几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后,上音搬至汾阳路办学。

    音专旧址慢慢湮灭,不为世人所知。而在老上音人心中,她是一抹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代表上音血脉的银琴黄钟、萧友梅先生落款的石碑,以及带有老虎窗的琴房……昨天,在签字仪式前,新老上音人一行在旧址流连忘返,纷纷拿出手机拍下留存80年的珍贵印记。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音乐学院,未来将借助杨浦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建设,与杨浦区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由此,大学云集的杨浦区拥有了第11所高校,将进一步推进学城、创城、产城“三城融合”。

    据悉,今后,继续在上音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杨浦区政府将加大土地收储力度,为艺术院校、上海音乐产业创新基地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打造产学研高地。除了支持共建现代音乐职业学校外,双方还将共建国际音乐创意产业园。围绕民京路918号主体建筑拟开展“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上海‘音之源’艺术中心”、“东方乐器博物馆”、“上海现代音乐(20世纪音乐)博物馆”等主题建设。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说,这不仅是上音人的一次“寻根”,更是一次根深如何叶茂、如何争取累累硕果的思考。上海是一座有格调、有文化雄心的城市,这次区校合作正是杨浦区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做出的有远见有创见的举措。“要努力创造一种音乐生活,在这片国立音专的土地上,创建属于上海的音乐生活。”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青年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城事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旅游专刊
   第B05版:旅游专刊
   第B06版:综合
   第B07版:教育
   第B08版:教育
国立音专旧址重续“音乐摇篮”梦
为居民、学生解决“最后一公里”
浦东社会治理有“朝阳群众”
长宁推进城市更新造“天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