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问政
 
标题导航
 
  2016年06月22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剧艺术节吸引大批观众
不能只鼓励出新,不鼓励出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日前闭幕。此次沪剧节共有13家国有、民营沪剧表演团体参加演出,举办主题活动3场、基层巡演慰问22场,22个演出点、12台戏。参加本届沪剧艺术节的十三家专业与民营院团都带来了自己的经典剧目和近年来贴近生活的新创剧目,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关注。

    今年沪剧节参演剧目、阵容和观众数量都创下新高,人们都开始谈论“沪剧的春天”的来临。昨天沪剧节重要内容之一“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这个研讨会显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对于沪剧的现状,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直言,现在的戏曲艺术都是小众艺术,但是小众艺术也可以做成大众化。沪剧要普及,要为很多人所认同,现在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剧本创作,一个是人才。只有拥有契合这个时代和城市的剧作和人才,沪剧的未来才有希望。

    可以说“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是沪剧成长至今,深入身心的一个重要法宝。起步时,上海还是农村,所以农村题材的沪剧很繁盛,到了上海成为远东的大都市,沪剧又有了“西装旗袍戏”。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上海剧协顾问马博敏认为,近年沪剧创作的几部新戏《敦煌女儿》、《邓世昌》、《家庭医生》、《小巷总理》等虽然都获得了不错的声誉,但是剧本的质量却仍有提高的空间,契合这座城市的深度也有待提高。

    马博敏说,沪剧过去之所以有那么多大师名家,说到底就是这些名家演员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有了高超的艺术再加上代表作,也就产生了流派。可是现在剧本质量的欠缺制约了更多名家的出现。剧本成为人才之困的根源。马博敏认为,这与现行政策体制有关,现在是“鼓励出新,不鼓励出精”,出一台新剧目比提升一台剧目更容易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这种政策的误导,使得戏曲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问政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城事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市场消费
   第B05版:市场消费·焦点
   第B06版:市场消费·业界
   第B07版:教育
   第B08版:旅游·健康
原创童书也应当发挥这种创造力
17部剧目云集“表演艺术新天地”
不能只鼓励出新,不鼓励出精
ChinaJoy全新定位:不仅只有游戏
《我们诞生在中国》萌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