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创·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青年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3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教育战略“参谋长”转身成教育产品“指挥官”:
创业者“潜入”儿童教育蓝海“寻宝” 为孩子“减负”让家长轻松
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朱筱丽

    工程师爸爸团队开启孩子的世界。

    家有小学生APP为孩子学习提供方便。

    陪读机器人帮孩子童年建立阅读习惯。

    对于当下的父母而言,“快乐成长”、“寓教于乐”、“兴趣+效率”是他们选择儿童教育产品时的内心独白。值六一儿童节,青年报记者走近一群走在教育路上的创业者,听听他们为孩子们开启的“潘多拉魔盒”究竟有哪般魔力。

    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朱筱丽

    创业者用爱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工程师爸爸 用“声音”开启孩子的世界

    2010年的李文华,在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盛大文学担任技术负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父亲。

    有一天,他察觉到,女儿独自和iPad玩得非常愉快。工程师对技术趋势的敏感,点燃了他的热情,他为女儿挑选了很多儿童APP,在大量使用、观察的基础上,他开始撰写名为“工程师爸爸”的博客,向家长推荐优质的儿童APP。“儿童智能终端和交互,是一个非常有空间的方向?”李文华和他的联合创始人,同样来自盛大文学的产品经理耿人杰,犹豫了三个月,最终选择了从如日中天的盛大文学出来创业。

    2012年,在国内儿童APP产品付费率极低的大环境下,很多儿童类APP创业企业难以为继,纷纷散伙或转型。工程师爸爸团队通过梳理总结,发现了三个现象:第一,在AppStore排名靠前的都是工具类或音视频类的APP,各种儿歌、童谣、唐诗诵读、有声故事、英语类的有声读物APP比较受家长欢迎,长期霸占榜单位置;第二,这些受欢迎的APP,大多内容量有限,版权不明,形式上也比较简单。家长为了听各种内容,就需要下载多款APP,组合使用,比较麻烦。这说明,需求是大量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既营养孩子,也方便家长。第三,孩子很喜欢iPad,但是会往往沉迷其中,导致眼睛近视,家长进而控制了iPad。

    “是不是可以做一个APP,以听为主,孩子爱听的全都有?”作为平台方,李文华察觉了真正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向,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李文华创业前,在盛大文学负责云中书城平台的技术,对儿童文学有他自己的看法。孩子们不识字,但是孩子1岁多就可以听懂很多内容,所以,“听”对孩子有特殊的意义,是一个了解和认知世界的特殊通道,并且这个通道符合人类学的基础。后来,经过与心理学专家、儿童教育专家的深度沟通,也印证并完善了他的想法。

    于是,一个基于手机的、播放儿歌、童谣、故事等的儿童音频的全功能APP“口袋故事”应运而生,并且很快成为众多孩子身边的故事大王。因为极其贴合市场需求,在国内各大应用市场都占据了榜单,获得了巨大的流量红利,下载用户迅速过了千万。

    基于李文华在盛大文学的版权运营经验,从开始到现在,工程师爸爸一直尊重内容,尊重创作者,坚持正版付费为导向,获得了出版行业和用户的普遍认可。

    2014年,智能终端开始热起来,工程师爸爸的海量正版内容,吸引了大量智能设备厂商的合作邀约。工程师爸爸率先把内容开放出来,帮助扶持一些儿童智能终端的发展。这些接入口袋故事优质内容的终端,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口袋精灵”。口袋精灵们不仅是小朋友心目中的故事明星,也是爸妈不在身边时的贴心陪伴——因为即使不在身边,父母也可以通过口袋精灵跟孩子沟通交流、点播故事等。

    李文华告诉记者,目前工程师爸爸已启动平台的升级,“儿童要在自然中探索、学习、娱乐! 科技的追求,是要符合人性。要实现更深、更自然的交互,还需要更全面的内容和互动技术。仅仅是音频故事远远不能满足,还应当有百科知识库、互动问答、视频、3D……这一次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突破,值得期待。”

    家有小学生 为孩子“减负”让家长轻松

    “小孩子很多作业都是需要家长配合来完成的。”自从家里的孩子上了小学,陈建军愈发感受到身为家长的压力,尤其是拿到教材的那一天,他感触很深。

    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本身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局限,因此大部分的学习还是靠听和看,其中听尤为重要,涉及到默写、背诵、听算等作业内容。“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类电子设备的高效便捷使得磁带的运用显得十分不便,不论是用录音机还是收音机,操作起来都很迟钝,这种情况下家长会变得被动。”发现问题的陈建军开始寻求解决方案,IT行业的从业经历让他蠢蠢欲动,“是不是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一个APP?”这个点子得到了被同样问题困扰的家长的共鸣,一拍即合之下,三个家有小学生的爸爸成了合伙人。“家有小学生”APP也于2014年底上线。

    尽管几位搭档都是做IT的,可由于都没有做过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发APP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陈建军坦言,“这跟自己在工作中从事的开发完全是两码事。”而其中最令开发团队头疼的问题是教材的变更。

    陈建军告诉记者,每一学期教材都会因为各种政策的变化而做出变更,比如课文前后顺序的替换、古诗词的删减等,而且教材全国不统一,有时候光一个省就有三种教材。“而往往教材只有在开学的前几天才能拿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APP内容的更新。”

    虽然开发运营APP中遇到了种种困难,而且团队成员基本都是利用本职工作外的业余时间来从事开发,但基于“让家长轻松一点,让孩子的作业简单一点”这一初衷,陈建军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想尽可能地提供方便,至少让家长每天能节省掉半个小时。”更重要的是,“家有小学生”未来还将完善很多功能,根据孩子的出错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复习功能。

    从一开始只是做着给自己的孩子用,到如今获得更多家长的肯定,“家有小学生”如今的装机量已接近5万,注册用户达五六千,每天平均使用的用户有一千多。陈建军向记者透露,他也走访了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希望小学,对于这些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资源不像大城市的学生那么丰富,资讯相对闭塞、师资力量也很薄弱,“我想该怎么把信息传递给他们呢?”陈建军说希望今后再开发一种新功能,寻求一个好的师资团队,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通过APP平台推送给这些民工子弟学校、希望小学的教师,让他们能实时收到大城市的教学资讯,实现教学资源的同步。

    陪读机器人 孩子身边的“神奇”伙伴

    80后爱乐宝机器人创始人邱方奎告诉记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机器人梦,“以前总感觉机器人只出现在电影里,至多也只是在机器人比赛中看到这些,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太远了。”直到2014年底,邱方奎接触到美国最火的机器人JIBO,才意识到机器人会慢慢进入到现实的生活中,于是他开始去刨根究底地去了解机器人行业,并参与对JIBO的投资。

    2015年9月,邱方奎做了一个他30多年来最兴奋的决定:放弃现有事业,卖了房子,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几个有同样梦想的朋友一起创立了爱乐宝机器人公司。

    决定做什么,邱方奎团队讨论了很久,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开始做了一个大的、能运动、有很多功能的机器人。但在摸索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关键的问题,而且短期很难突破,“比如机器人本体,要想做好,硬件成本很难突破;人机交互方面,语音、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整个行业还不能满足顺畅的交互需求;现有的痛点性功能不多,很难支撑起很高的产品价格。”

    最终,打造一款帮助3-7岁儿童建立自主阅读习惯的智能机器人,成了他们共同的决定。经历了将近半年的针对性的技术突破和产品打磨,爱乐宝绘本伴读机器人孕育而出。“能快速地识别孩子阅读的纸质图书,做到翻哪读哪;孩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基于内容随时跟伴读机器人进行语音、图像互动;同时,机器人可以记录孩子的阅读过程,分析其喜好和发展需要,推荐给孩子适合的绘本。”

    邱方奎认为童年是阅读习惯建立的关键期,这需要父母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解放父母的力不从心和无能为力,同时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成了他们坚定前行的信念。选择最优秀的绘本,配套专业的解读,让机器人进行阅读。“这样更能还原亲子阅读场景,让父母的陪伴更轻松。”

    这过程中,邱方奎做了大量的尝试,也走了很多弯路。“前期,我们过于注重技术细节实现指标,一直想突破那1%的不完美。但在与很多教育专家和孩子接触后发现,孩子对完美的技术呈现没有太多期待,他们更喜欢友好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如果一款产品能让小朋友有magic friend的感觉,那就更棒了。”

    做儿童产品一定要将技术和教育行业深度整合,技术背景的人,知道用哪些技术提升用户体验,让产品的内容呈现更精彩;教育背景的人,掌握教育理念,熟悉儿童心理,他们更知道在什么时候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关怀。有了这些反思,邱方奎开始重新进行产品定位,并在教育内容层面和技术实现层面进行新的合作与规划。

    邱方奎告诉记者,小巧型的新款机器人已进入了生产准备阶段,将在6月上市。“忙碌的时候,就让机器人陪伴女儿。这也是作为父亲给她的礼物。”为人父亲的邱方奎无时无刻流露出父亲对女儿的深爱与温情。

    ■教育者心声

    永远不变的是“对人的关怀”

    潘斌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届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学以致用”的念头一直盘旋在潘斌的脑中,在兜兜转转一圈后,她回归了教育事业。

    于是在2001年的时候潘斌创办了上海启行教育,主要业务是对幼儿园等学校教育进行投资。先后在上海创办了六个好时光幼儿园,收获了家长的好口碑。潘斌始终坚持好的办学应该有自己好的思想和理念,而家长和学校则应该达到价值观和理念的共识。启行教育的教学培养理念便是“现代儿童、完整儿童”这八个字。

    要培养“现代儿童”,现代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的两个工具则是语言和电脑。于是潘斌带领启行教育设计了自己的国文课程、英文课程、电脑课程,“在十几年前提出电脑课程,很多专家都说我疯了,当时这几块都是禁区、雷区。但我认为好的教育机构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总要比现在快那么几步。”

    潘斌眼中的“完整儿童”则是社会的孩子、自然的孩子。“孩子的学习途径应当完整,除了课堂教学,我觉得更应该在自然中教学。”为此远足课程诞生了,从2001年开始每个孩子一年平均要出去18到22次,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的地方。“所以很多家长说在这里也是玩得最快乐的,孩子没有聪慧与否的区别,只有见多识广和少见多怪,孩子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多去看看。”潘斌说,“完整儿童”的概念,就是不可以放弃自然。

    好的东西需要用心耕耘,做精做美是她的追求。随着对人的认知、对认知学的发现,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潘斌说“启行教育还需要努力,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对人的关怀。”

    ■专家观点

    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储备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生导师吴念阳认为,在基础教育中,有一些普通人意识不到的规律:第一,在学前期花了很大代价获得的知识优势,在三年级以后就消失了。第二,三年级开始,数学成绩就会成梯次掉队,初二又会有一批学生成绩下滑,高二还会下滑一批。原因是幼时的教育方式错了,基础没有打牢。第三,即便是那些成绩不错,考上大学的孩子,又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厌学,在大学里,逃课,上课玩手机,大学校园被戏称为“平时养老院,考前疯人院”。

    小孩子提前一年识字,很费力,晚一年识字,就会容易很多。用于识字的时间,本来可以做更有价值的教育,比如:把玩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软硬、轻重、数量、重量、质感、重心等自然知识,这些就是将来学习数学、物理的经验准备。若没有这些准备,课堂里老师讲的内容对他来说都是无关的学习任务;假如大脑中有了这些感性经验,课堂学习就是内心深处的体验与知识的“喜相逢”,感叹“啊!原来如此!”公式记得牢,做习题不费劲,这种愉悦的体验将引导他们去探究更多的知识。

    很多家庭让孩子背乘法口诀,马路上常有家长搀着孩子,边走边问:“五六——”,孩子答“三十”。这样的场景,真实可悲。在七八岁之内,儿童是没有抽象的数的概念。数字后面必须跟着一个单位,三本书,四个面包。没有单位的数字,是抽象的数概念,儿童只能靠记忆完成这些毫不理解的学习任务。到了三年级,需要理解、归纳、推理的学习模式,一部分孩子就无力应对了。    还有一部分在学奥数,思维课,学习方式就是刷题,看着那些题目让人痛心!一个三岁孩子学习的题目是:“两条围巾,两段都对齐,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哪条长?”三岁,还不知道什么叫“长短”呢!一个四岁的孩子,《思维练习》本子上满眼都是红色的叉叉。    这样的教育是“负教育”,本来很聪明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孩子,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变得傻了,变得木了,变得不爱学习了!

    大批的孩子不爱学、不善于学。大部分孩子只能在高压下学习,没有对知识的探究欲,很多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真正的教育,是应该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孩子未来学习所需要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空间建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我们曾作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研课题组成员在幼儿园和小学中推广《绘本与积木》课程,就受了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阅读绘本,用积木建构绘本的场景,就是很好的一种语言和空间认知相结合的游戏方式。一个孩子在读了《母鸡萝丝去散步》之后,自己用积木拼了一个母鸡的家,可是他发现缺了一个“屋顶”,他开始是去抢别人的,后来突然想到了好办法:用两个小三角拼出了一个大三角!他很开心,跑到老师那里“报喜”:“老师老师,我有办法了!”这是自己探索的结果,和老师教他“用两个小三角去代替一个大三角”是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    儿童的智力哪里来?感觉运动经验。基于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得到的感受,才是儿童智力的来源,唯一的来源,没有其他来源。在交流和动作中学习,这是唯一的正确的教育方式。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分辨“知识”和“能力”,能分辨“记忆”和“思考”两种教学方式,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有价值的教具,满足孩子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实现智慧的成长。

    记者观察

    儿童教育创业 除了赚钱、商机 还需要更多责任

    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多事情都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对于习惯消费3C产品的80后年轻父母而言,他们对于新科技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因而在育儿观上,他们会适当引导孩子接触一些优质的儿童教育APP或高科技教育产品等。

    于是,不仅仅是成年人,儿童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和高科技产品,他们的小手对于触控屏显示出了足够的“掌控能力”。跟着iPad读童谣背古诗,学认各种水果和交通工具,熟读英语单词,阅读精美绘本。丰富的色彩、真人声的旁白,人机交互的便捷,父母似乎将一把通往世界的“钥匙”交给了孩子。

    开发者们不断追求着完美,产品不断迭代更新中。儿童教育产品的内容开始从平面变为立体,功能从单一转向多元,用户从粗犷逐步细化;儿童教育者群体开始跨界多元,从传统课业教师到机构培训者、教育产品开发人员的范围中不断延伸;在这过程中,瞄准“教育蛋糕”的“观察者”逐渐发现儿童教育领域的商机。于是,纵身潜入儿童教育创业蓝海--完成从为孩子严格筛选资源的战略“参谋长”到教育产品“指挥官”的完美转身。在这批年轻的创业者中,无论是游刃有余、或是无能为力,他们都倾注了足够的热情与资源,也逐渐磨砺出“教育者”所需要的坚忍与勇气。

    于开发者而言,儿童教育类APP可能是除游戏外最具赚钱潜力的类别。数据显示,在教育类APP应用上,超过80%的热卖应用的对象是儿童,并且儿童教育类软件应用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于家长而言,如何合理使用拥有海量资源的儿童教育APP的尺度尚未找到?吃完红烧肉,就想站在体重计上看到增加的体重,这是时下家长的普遍心理。功利性的面授培训课程依然是家长的热门首选。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青年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专题
   第A09版:专题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证券
   第A15版:财经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梦创周刊
   第B02版:创·人物
   第B03版:创·人物
   第B04版:创·视野
   第B05版:创·视野
   第B06版:创·视野
   第B07版:创·视野
   第B08版:创·资讯
创业者“潜入”儿童教育蓝海“寻宝” 为孩子“减负”让家长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