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十三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即将呈现
参赛社团逐年减少究竟为哪般?
青年报见习记者 李金哲

    去年得奖的上海大学笛箫协会此次也未参加本届大话节。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下称“大话节”)将于5月9日启幕,十三年的发展,这项比赛已成为高校话剧社团每年度的盛事。近日,承办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公布了初赛名单。青年报记者发现,对比去年、前年名单,此届在高校、社团、参赛作品数量上有所减少。出现弃赛的原因是什么?是比赛不吸引大学生还是社团本身的原因?对此,大学生又有哪些心声?记者走近大话节,一探究竟。

    青年报见习记者 李金哲

    现状 参赛高校、剧社、作品逐年减少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届大学生话剧节组委会一共收到了来自全市24所高校的32个剧社的报名,共46部作品(包括30部长剧和16部短剧)。

    这份参赛名单里,大部分剧社都是参加大话节的“常客”,比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壹叁剧社、上海师范大学楼兰剧社、同济大学东篱剧社等。其中也涌现出一些新面孔,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兰亭剧社、华东政法大学南洋里剧社、上海交通大学玛纳卡剧社等。部分高校参赛热情很高,已成社团传统。然而通过对比,记者发现了在热情背后的问题。

    相较去年,报名高校减少3所,剧社减少7个,作品减少5部。其中决赛入围作品(9部长剧、6部短剧)共15部,较去年减少5部。进而对比2014年,高校报名数减少了10所,剧社减少数量达11个。如此减少趋势令人堪忧。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减少的参赛社团中,有参赛历史不久的上海海魂话剧社、上海外国语大学音乐剧社等。令人不解的是,弃赛者不少还是以往获奖团队或者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社团。比如去年凭借《国乐剧场·临安桂雨》获二等奖的上海大学笛箫协会;有90多年传承历史的复旦剧社;参加、得奖次数最多、有“上海高校明星社团”之称的华东师范大学扬之水中文话剧社(中北校区)等。

    背后 社团不稳定,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社团参加数量的减少,也引起了本届大学生话剧节制作人邓君蕾的注意。她告诉记者,她与高校戏剧联盟成员多次沟通,他们反应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社团本身的不稳定以及学校支持度低。

    虽然有些剧团成立时间悠久,但一个社团的运作还是依靠学生。大学四年,必然面临的问题是换届。“新社员不成熟、成熟的社团已毕业,剧社发展就会遇到低潮期。”邓君蕾表示。

    这也造成,不成熟的社团出不了成熟的作品,自然他们会弃赛。对此,扬之水话剧社中北校区制作人告诉记者,他们今年没参赛就是因为作品不成熟。

    但据记者了解,除了作品不成熟外,还和学校支持力度有关。邓君蕾根据高校戏剧社团反映得知:“很多高校提供给社团发展的条件力度不够。表现在于,社团排练没正规场地、发展资金少、给予的戏剧指导比较缺乏。”

    不止如此,邓君蕾还透露了学校对社团支持背后的心理。“教师推荐学生参赛,主要希望拿奖来体现一年排练的成果,学生不仅希望拿奖,更希望展现其实力、圆戏剧梦。”

    学校对社团的支持究竟有多少?有社团社长对记者表示,学校提供经费是按社团星级来算,如果是五星级,资金可观,而像他们这样的新社团只能靠每位成员50元的社费来维持。要发展相当难。今年大话节,上海海事大学子兮剧社带了两部作品参赛,遗憾的是都没入决赛。社员表示因为落选,社团未来能否获得支持还是个问题。

    除了上述原因,难道和比赛本身无关?记者注意到,大话节在社会范围的影响力并不大。由于是公益性质,引入的资金有限,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加上其以反映大学生生活为主的题材局限,部分剧社因此选择弃赛。据了解,今年复旦剧社也选择了弃赛。

    发展 开展戏剧教育,提高比赛影响力

    人员更新换代造成的社团不稳定如何避免?很多社团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比如同济大学的东篱剧社,作品多次获奖,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社团元老级编剧马科元的支持。这样让出现断档的剧社就有了力量支持。

    对于未参赛的社团来说,邓君蕾希望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也不要对比赛产生误解。“大话节对大学生来讲是难得的展示舞台,很多戏剧从业者都是因为大话节而走上了戏剧道路。比赛一直以严谨、公正的原则来举办并不论作品呈现是精美还是粗糙,都会一视同仁。”组委会希望越来越多的剧团来参加大话节,但是不论参赛与否,大话节都会为高校学子提供承载梦想的舞台。

    针对比赛本身影响力问题,邓君蕾表示本届大话节的一大举措是将参赛的作品在较高关注度的媒体上进行专题展示,这让比赛不再“封闭”。通过媒体对比赛进行开闭幕式直播,还将对部分初赛作品进行播放。“这样不仅增加了关注度、影响力,看到原始作品后,同龄选手之间还可以进行切磋探讨,互相学习。”邓君蕾表示。

    对社团更多的支持还必须依赖学校。邓君蕾建议学校在资金、场地、戏剧教育方面给予社团更多的支持。上话在戏剧教育方面也会对高校给予帮助。上话还将联合主要高校开展相关活动。深入高校进行演出、开展名师戏剧教育讲座、进高校开展“戏剧朋友圈”工作坊,加强互动。

    [声音] 

    参赛与弃赛的考量

    上海海事大学子兮剧社社员:大话节是一个绝对好的平台,对学生发展戏剧爱好真的是有促进作用。我们心中对表演都有一股劲儿,热爱话剧,热爱演出。今年比赛竞争激烈,没有冲进决赛,是实力不够,我们输得心服口服。我们并不会因为这次输掉比赛就丧失信心,比赛总有输赢,这一代的成员未如愿,下一代会想办法去努力实现。能进入决赛的剧社大多数都是有积累的,我们剧社还年轻,需要再吃点苦才能成就出来。社团也有很多不稳定,大三的时候社员就会慢慢淡出,会出现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状况。每个学校对社团的支持度不一样,我们也尝试去改变。

    上海师范大学扬之水剧社(中北校区)制作人:我们剧社算上短剧、大戏每年都会参加大话节。今年时间感觉有点紧张,我们对排出来的作品不够满意,没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对此表示理解。大话节是非常正规且有影响力的比赛,我们今年没参加,但是明年还会继续。学校都很支持我们,提供的资源很多。

    复旦剧社社长朱逸俊:去年我们是第一次参加大话节,今年我们选择了弃赛。主要是因为上海市大话节地缘性比较重,其次是评审依据相对综合。我们会选择参加影响力更大、实力更强的全国大学生高校话剧比赛。毕竟精力有限,全国比赛是任务型比赛,既要做原创话题,还要表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剧社再深挖的过程中已没有额外多的精力。大话节每年一次,这个周期很紧张。同时,复旦本身也主办一个两年一期的戏剧节。如果是前面参加全国比赛,后面是参加戏剧节,社团的精力就饱和了。

    [记者手记]

    支持青年戏剧人还需更多思考

    随着戏剧作品大量上演、戏剧教育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生发出戏剧爱好。其中,大部分人的戏剧爱好始于高校社团,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为承载他们的梦想,大学生话剧节在一群高校学子的推动下于2004年开启。

    纵观十三年的大话节发展,今年参赛数量的减少还并不是低谷。2011年时,参与高校只有16所,剧社19个,总共的参赛作品仅有20部。随着发展,这个数量在2014年达到了高峰,收到了34所高校43个剧团的51部作品。尽管大话节制作人邓君蕾认为这个起伏波动是发展的正常状况,但是通过这些数字的变化,我们还是可以窥见高校话剧社团的发展状况之不稳定。作为承载戏剧未来的青年学子,社团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

    除了大话节为其提供平台,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扶持大学生剧团的队伍?高校是否可以在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关注?文化部门是否可以提供更多专项扶持基金给予高校社团?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青年报见习记者 李金哲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问政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共青团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旅游专刊
   第B05版:旅游专刊
   第B06版:综合
   第B07版:教育
   第B08版:教育
参赛社团逐年减少究竟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