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斜杠青年 80后雕塑家卖下沙烧卖

    顾郑一的头衔是:卖烧卖/雕塑家。他出生于浦东航头镇,2010年毕业后与好友一起创办雕塑艺术品公司。而下沙烧卖是顾郑一的家族技艺,他要成为这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继承人。在顾郑一看来,“斜杠人生”就是“体验不同的人生”,如此跨界,他乐在其中。

    ■A03

    清秀帅气,充满艺术气息的黑框眼镜……如果不是那身整洁的厨师服,以及那一丝不苟的烧卖手艺,真得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卖烧卖”的。他叫顾郑一,曾经的头衔是:大学老师/雕塑家/卖烧卖,如今,大学老师不当了,但仍然是卖烧卖/雕塑家。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科班出身的雕塑家曾在大学执教

    顾郑一是浦东航头镇一个土生土长的80后“男囝头”,从小就显露出不俗的艺术天赋。中学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之后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

    年轻的顾郑一,已经有不少作品:孔子纪念馆的孔子半身像、浦东琵琶泰斗林石诚纪念馆的林石城胸像、闸北公园的纪念雕塑“希望之钥”等都是他的作品。

    2010年毕业后,他在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同时与好友一起创办上海宙禾雕塑艺术品公司,并担任艺术总监。

    沿着艺术的道路走下去,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但顾郑一却在自己的而立之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卖烧卖!

    顾郑一卖的可不是一般的烧卖,他卖的是“下沙烧卖”。下沙烧卖起源于明代,是浦东南汇地区代表小吃,其中,尤以笋肉烧卖最受欢迎。2011年,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下沙烧卖正是顾郑一的家族技艺,他要成为这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继承人。

    从此,顾郑一的“斜杠人生”里,少了“大学老师”这一杠。顾郑一辞去了复旦讲师的工作,但雕塑公司还在运营当中。他说,“因为我从事雕塑工作,所以更懂得手工技艺的不易。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其实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我喜欢上海的历史和传统,希望为之做些实实在在的努力。” 

    雕塑公司日常的管理工作由跟他一起创业的兄弟打理,他仍然在当顾问,虽然不再教授雕塑,但雕塑家的身份不曾改变,公司的业务,他也会参谋和指点。对于雕塑,他始终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我从不以艺术家自居,也不认为卖烧卖是对艺术的亵渎。但是,雕塑技艺我不会丢,有机会我还是会出作品。而卖烧卖会带来经济上的保障,毕竟,制作雕塑作品的成本也很高。”

  经考证姥姥是下沙烧卖第三代传人

    小时候,顾郑一就知道,每年桃花节,是妈妈最忙的时候。因为桃花开时,恰逢春笋上市,以鲜笋鲜肉为原料的下沙烧卖就开卖了。制作下沙烧卖的手艺,是姥姥在下沙饭店工作时跟师傅学的,后来又传给妈妈郑玉霞。

    在南汇,郑氏母女的下沙烧卖店是一个颇为神秘的店面。每年3月的某一天,店突然开了,大家便蜂拥而至;到了5月的某一天,又悄悄关了。错过了只能等明年。要问哪天开店,店主也说不准,“得问春笋什么时候上市。”

    对顾郑一而言,下沙烧卖承载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也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之一。但作为家里的独子,他跟随兴趣,走上了雕塑创作之路。他知道妈妈很辛苦,回忆中,“几乎每年桃花节过后,妈妈都会生一场病。”空闲时他会主动帮忙,却很少考虑自己的人生会和小小的烧卖联接在一起。

    变化出现在2011年。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期间,惊喜地发现,下沙烧卖不仅是一道时令美食,还与下沙地区的抗倭斗争史及民俗文化有密切关系。据《南汇县志》、《民俗上海》、《鹤沙文化》等书记载,下沙烧卖源于明代,是下沙百姓为犒劳抗倭将士而创制的。因为现做现蒸、边烧边卖,遂得名“烧卖”。此后,每逢下沙农历三月廿八庙会,都有“烧卖”应市。但由于原料、制作、保存要求苛刻,这种海派点心多次面临断层的窘境。顾郑一的姥姥周丽娟,是现今能考证的下沙烧卖第三代传人。正是她,把下沙烧卖带出小镇,推广为桃花节上的热销美食。

  门店走出浦东 像做艺术品一样做烧卖

    下沙烧卖制作技艺入选了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顾郑一的推动下,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于2013年2月落户下沙,下沙烧卖也名声日隆。不仅在浦东收获了更多拥趸,还吸引了许多浦西乃至上海周边城市的食客赶来排队尝鲜。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能在家门口品尝非遗美食,顾郑一走出浦东,“过江”来到浦西,先后在大连路、昌里路、天津路开设门店。

    作为店主,他亲力亲为,投身到店面运作的每个环节。为了寻找合适的店址,他和妻子开着车,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兜兜转转。“合适的店面很难找,容易吸引客流的转角店面一般都有老商户了,租金太高的店面做不下来,现在进入市区做餐饮并不容易。”

    店址敲定后,装修也毫不含糊。顾郑一笑言,对于卖烧卖来说,他的艺术细胞唯一的“用武之地”就是装修店面了。于是,顾郑一施展所长,设计了店面装修方案,还为公司量身打造了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注册了商标LOGO。大到店招宣传,小到餐具食盒,处处透着精心。提起这个,他又笑了:“可能是以前养成的习惯,受不了粗糙瑕疵。如果不是成本限制,我会定制陶制的餐具。但这种餐具太重,而且易破损,只好调整方案。”

    不过,已经投身餐饮业的顾郑一表示,所有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食材的品质才是他最重视的。笋要用新上市的鲜笋,肉要用精选的夹心肉,面皮要手工擀出桃花边,而且一定要当天做,当天配送销售,不留隔夜货。

    身为管理层的他还特意跟妈妈学会了包烧卖。“包烧卖很简单的,一学就会。我倒是觉得,创业的思路跟做艺术品是一样的。”顾郑一告诉青年报记者,做一件简单的雕塑作品的过程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先制图,然后出小稿,再让客户确认,最后拿到工厂放大。创业做餐饮也是一样的。

  [谈“/”]

  斜杠人生就是体验不同的人生

    顾郑一坦言,人生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专精到老;一种是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他用雕刻刀捕捉美的体验,也用心经营海派传统美食的未来。

    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他有自己的理解,“要让老手艺活起来,重新在生活中找到存在的价值,不能成为死的标本。”

    以往,因为供应时间短、难以保鲜,下沙烧卖的推广受到很大局限。在市区开店,必然无法承受大半年歇业的压力。对此,顾郑一研制推出了糯米烧卖等既适应市区居民口味,又可供常年销售的新品,还在店里提供下沙汤圆、下沙青团、下沙重阳糕等多种时令点心,以及面条、馄饨等小吃。以辅养主,维护传统春笋烧卖的可持续经营。同时,他还很注重社会普及,和妈妈一起,开办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班,进社区、进学校,每年服务数百人次。

    在商言商。下海翻滚几年之后,他的思路也跟以前当艺术家时不一样了。

    如今,最让顾郑一担心的是下沙烧卖被侵权的问题。“现在跟风仿冒的很多,市区也有,明明不是正宗的下沙烧卖,还明目张胆地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有无证经营的,也有些用劣质的油和肉,可以把成本压得很低。”

    顾郑一告诉青年报记者,如果哪天,大家像爱护“南翔小笼”一样爱护“下沙烧卖”这个品牌,这一非遗才能真正完美地延续传承下去。“我们是不是通过法务,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这是顾郑一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于未来,顾郑一的目标是申报“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需要认定,每两年申报一次,顾郑一眼下正在积极申报中。采访中,顾郑一有个特点让青年报记者难忘,那就是他不用微信,因为“老是低头看太麻烦”了,足见他的惜时如金。

    在顾郑一看来,“斜杠人生”就是“体验不同的人生”,如此跨界,他乐在其中。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问政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共青团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旅游专刊
   第B05版:旅游专刊
   第B06版:综合
   第B07版:教育
   第B08版:教育
国家卫计委希望公众消除疑虑及时接种疫苗
学校运动伤害保障基金或全国推广
不以分数论成长 同济今年在全校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
12强赛分组出炉 中国队强敌环伺 首战迎韩 以梦为马
斜杠青年 80后雕塑家卖下沙烧卖
临时产房 孕妇突然当街临盆 民警、路人伸援手
高校剧社 话剧节开幕在即 参赛者逐年减少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天气
总第99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