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焦点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02月0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谈办学之道:提升师范生培养层次和质量 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青年报记者刘昕璐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施培琦(中间小图除首张外均为华师大官方微博提供) 周培骏 制图

    “我更希望大家只是把‘师范’视为学校的特色,而不是她的全部。学校领导班子很早就形成了很强的共识,即‘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发展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不断发扬我们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近日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启动新一轮建设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需要全面思考、主动布局、推进发展与改革。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学科建设

    全体师生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对接服务好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更大的努力、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多贡献。

    青年报:在去年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市委书记韩正调研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传承师大精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学术沙龙,与师生互动交流。当天,我看到包括官方微信以及许多师生都在朋友圈内转发了,韩书记的寄语和要求带给学校上下怎样的振奋与新的干劲?

    陈群:这是韩书记时隔9年之后再一次来到华东师大。“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高校也同样如此。韩书记在教师节前来校调研,对学校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全校师生非常兴奋、深受鼓舞。

    韩书记此次来校,正值华东师大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正在研制“十三五”规划,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已获教育部批准后全面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再加上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可见,学校启动新一轮建设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需要我们全面思考、主动布局、推进发展与改革。

    青年报:韩书记提及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市各高校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要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努力建设学科领域“高原上的高峰”。结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愿景,在这方面,请问华东师大有什么考量和举措?

    陈群:华东师大是一所部属大学,也是一所身处上海的大学,在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点上,与市属大学的责任是一样的,态度也是一样的。而且,上海市长期以来通过部市共建的方式为华东师大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支持,因此服务上海,我们责无旁贷。我相信,华东师大全体师生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对接服务好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更大的努力、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多贡献。

    首先,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应该是我们更好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此前,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体现了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

    前年年底,我校就以一级学科为单位开始制定新一轮建设方案,与此同时,学校也在做宏观设计,根据前几轮建设经验,制定学校的学科发展战略,着眼点在于将新一轮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展,以及上海加快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借助于深化综合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来激发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学校未来五年学科建设的总体想法是:重点建设传统文理基础学科和“一教一地一信”等特色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城市研究、数据科学、神经科学等新学科增长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能力建设,打造学科高峰。强化学部、院(系)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等基地和平台在学科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其次,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要专门针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组织力量,发挥优势,作出贡献。一方面,华东师大要充分依托科创、科研方面的优势,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层面、关键层面作出我们的贡献。比如,华东师大的文科规模要大于理科,文科在智库建设、咨询服务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发挥好文科优势的同时,也希望河口海岸、生态、光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绿色化学等理工科也能更多地参与上海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华东师大也要立足所在的闵行区和普陀区,通过“三区联动”,依托紫竹科技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进一步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更直接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追赶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作评价,而应将其放在世界坐标系中去比较。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找到与标杆学校的差距和自身不足,进一步提出对策提高自己。

    青年报:所谓世界一流大学,陈校长觉得应该含有哪些必备的指标? 对标国际,目前最大的短板是哪些? 怎样做才能迎头赶上?

    陈群:近年来,各式各样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由于发布机构的性质大不相同,排名差异很大。这也充分说明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衡量标准是多元的。

    在我看来,任何一项大学排名都不能准确描述大学的综合质量,反映一所大学是否比另一所大学优秀。对这些大学排名的指标,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视而不见。

    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作评价,而应将其放在世界坐标系中去比较。显然,大学排名提供了这样一个参考系。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对排名中各类指标的深入分析,找到与国际标杆学校的差距和自身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进一步提高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中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评价体系,否则难免会陷入“东方剑桥”、“中国哈佛”的怪圈。

    世界一流大学可以有多元的指标,但其中最核心的指标应该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因为这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之所在。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无不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核心开展。而这也应该是我们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最重要的两个着力点。

    除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之外,我觉得内部管理也是我们一个明显的短板。此次我们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以实现院系和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的运行管理体系,其中既包括支持和激励教职员工职业生涯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包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包括了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

    师范特色

    逐步实现师范生培养层次从“本科师范教育”向“教育硕士培养”整体转型。我更希望大家把“师范”视为学校的特色,而不是她的全部。

    青年报:一段时间以来,有消息称现在“师范生供大于求”。作为一所国家重点院校,又是直接以“师范”两字命名的院校,在“未来教育家”的培养上,华东师大是否还会有所坚持? 国际上,有没有院校能给予我们借鉴和启示?

    陈群:首先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就全国范围而言,优秀的教师资源仍然还是很“稀缺”的;华东师大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最优秀的教师,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未来教育家。但是目前来看,传统的4年制的本科师范教育对于培养未来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还存在一些局限,所以我们考虑构建更高层次的培养体系和方案。

    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家现实需求,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提升师范生培养层次和质量。即逐步实现师范生培养层次从“本科师范教育”向“教育硕士培养”整体转型,本科教育专注于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本科生通过考试或者直升的方式攻读教育硕士;丰富教育硕士实践类课程,切实提高教育硕士的教学技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以作为我校发展的国际对标学校。它是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同时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哥大拥有旗舰式的、专业的教师学院。

    在教师教育方面,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全校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建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师发展学院,统筹全校的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成立孟宪承书院,负责本科生教师养成教育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也许是叫“师范大学”的缘故,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入了解的话,第一个反应可能会认为华东师大就是一个培养教师的学校。其实,从建校初期,华东师大就与传统概念中的师范大学有所区别,学校从一开始研究型大学的色彩就很浓郁。如今,本科生中大部分学生是非师范专业,研究生更是如此,而且研究生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本科生。

    我更希望大家只是把“师范”视为学校的特色,而不是她的全部。学校领导班子很早就形成了很强的共识,即“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发展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不断发扬我们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创新教育

    不会简单以学生创业成功的人数视为追求的目标。我们并不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去创业,但我们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

    青年报:培养更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急需的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这一点上,华东师大将怎样破题?

    陈群:近期,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海也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迫切要求高校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

    作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应有效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知识创新服务能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些战略要求和改革举措提出后,也成为这段时间学校关注的重点。

    学校正在出台一些相关措施,但我们不会简单以学生创业成功的人数视为追求的目标。我们并不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去创业,最重要的可能还应该是通过我们课程和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得到不同形式的创新训练,从而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

    围绕这个目标,学校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在择业观方面,更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敢于担当,鼓励他们通过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性事业获得成就感;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引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在以更高效率传递已有知识信息的同时,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事实上,科研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好形式,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通过设置创新性实验、学生研习、科学商店、专题研究等学生科研项目,使得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成为一种常态。这些对科研意识、自信心、综合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助益。

    纽大效应 

    上海纽约大学的建成和发展,对母体学校之一华东师大而言,既有责任继续支持其发展,又确实从中有收获、有借鉴、有学习。

    青年报:上海纽约大学是华东师大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设立的,该校落户上海并且招生也进入到第四个年头,这对华东师大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正效应? 目前来说,有没有直接的感受?

    陈群: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应该说非常好,教学、科研、学生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开始显现,对母体学校之一的华东师大而言,既有责任继续支持其发展,又确实从中有收获、有借鉴、有学习。

    自2013年秋季学期始,上海纽约大学每学期向华东师大学生开放了一定数量的修读课程名额,让华东师大学生免费修读上海纽约大学课程,学分可以转换。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我们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至上海纽约大学进行整学期的随堂听课学习,自2013年秋季学期派出第一批8名教师起,已经陆续派出第二批24人,第三批15人,第四批30人,本学期已是第五批17人。前四批完成随堂听课学习的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在文理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理念、课堂组织、授课方式、学生评价等方面获益匪浅,逐渐尝试将所学应用到华东师范大学的课堂中。另一方面,部分华东师大教授参与上海纽约大学的授课,既提高了他们自身教学水平,又促进了他们在华东师大的课程教学。

    在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上,通过上海纽约大学这一平台,两校结合各自优势,已共建了数学、计算机化学、脑与认知科学、社会发展、数据科学、物理学等6个联合研究中心,加强了这些学科的高端联合研究,接下来还会在其他领域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可以说,上海纽约大学的建立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华东师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我们招收到更优质学生以及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都有所帮助。

    此外,上海纽约大学建设也在管理体制机改革、人才培养和科研体制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华东师大提供了借鉴。

    学校气质

    人人都在说“爱在华师大”,好像说久了就变成了她的一个特点。如今,这已经是华东师大独特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一种传统了。我个人也很喜欢。

    青年报:华东师大一直以一所十分“有爱”的学校形象被外界周知,最近,央视一则公益广告“爱,是我们一生的课程”取景地就设在华东师大,更是让不少校友都调侃说“爱在华师大,连央视也承认了”。您觉得,这一点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微妙的作用,学校还将一如既往地朝着这个方向塑造吗?

    陈群:“爱在华师大”是一直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非官方的提法。当时的“爱”所指代的主要是丽娃河畔的美好爱情,这应该也是很多人对这个说法的最初认识。

    在羊年除夕,学校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个网络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最新形象宣传片《爱在华师大》,希望通过寻常故事的生动讲述,展现一个充满深邃厚重、诗意灵性、自信博大的“爱”的大学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我们对于这份“爱”的一个官方诠释:一种立体、饱满、广博的“大爱”,包括学校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热爱,学校对每一名师生校友的关爱,每一个师大人对学校的挚爱,师生、生生之间交往的友爱,等等。

    我想,这些已经是华东师大独特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一种传统了。我个人也很喜欢,我希望能够将之延续下去,成为华东师大办学理念的一部分,浸入血液,不用太刻意,但随处都可以看到。当然,讲“爱”的同时,我们还要讲努力、讲进取、讲拼搏、讲创新,一起来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人物小档案

    陈群

    学术上主要从事核磁共振波谱学和高分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2012年7月2日被教育部党组任命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七任校长。

    在学生们眼里,他是每年毕业季愿为毕业生站立数小时不动的合影“背景墙”,他是同学堆里可以席地而坐的“最萌帅”校长,他是“青春助跑团”的领跑人,他是中外高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的践行者。

    在他看来,“爱在华师大”,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美丽传说,更意味着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意味着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发展给予充分支持的责任与动力。他常对学生说——“你们就是大学”。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问政
   第A05版:1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共青团
   第A09版:青年
   第A10版:A10天下
   第A11版: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A16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旅游健康
   第B05版:综合
   第B06版:综合
   第B07版:教育·升学
   第B08版:B08教育·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谈办学之道:提升师范生培养层次和质量 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