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01月12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大学开设“创新中国”课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多位大咖同台让学生脑洞大开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多名学术背景不同的老师为学生带来头脑风暴。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人类能创新自己吗?人类允许创新自己吗?人类受得起自己的创新吗?……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向课堂上的同学们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后,又有三位老师相继登台授课,让同学们的脑筋不停地跑动起来。这是新的一年里“创新中国”课的第一次开讲。4位老师同台授课,从不同的视角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直呼过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启发式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上周三晚上,上海大学J楼102教室被坐得满满当当。“创新中国”课迎来了2016年的第一次开课时间,这次的专题为“人类能创新自己吗?”。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作为“导论”老师第一个登台授课,抛砖引玉。

    在他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畅谈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整容,将人朝好的方向转变就是一种创新。”“将人的基因放到了猪的身上,有了人的成分,也算是人的创新。”“我不同意,这不是变成猪的创新了吗?”……

    就这样,围绕“人类创新的边界在哪里?”“人类创新的伦理边界在哪里?”“创新风险可控吗?”三个小议题,问题导入最先触发学生们的脑洞。接着,顾骏引用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观点告诫学生,人类创新具有伦理边界,人类必须在创新自己时顾及生命敬畏与尊重。

    作为当晚的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紧接着为同学们一一请上生命学院青年才俊、同济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肖俊杰副教授,以及来自《自然杂志》编审方守狮老师,两者又分别从西方科学实证实验、东方非可道的顿悟等不同路径和方法,演绎和深化专题。

    其中,肖俊杰从传统生物教科书的经典理论“心肌细胞无法增殖”入手,为学生讲解“心脏再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说明教科书的理念已经被颠覆,而人类对创新自己的认识也是有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方守狮老师则通过汉字构造的角度对“创新”进行解读,并以裸眼3D技术、克里安照相术、雾霾变钻石、苯环的发现等创新案例,鼓励学生敢想敢试。顾晓英最后还从国家有关生物医学的重大战略和规划要求予以了时政视角的解读。

    大咖同台授课,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课堂教学,和大学生们一起关注、感受“创新中国”进行时,这就是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共识,思考“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新教育”这一大课题时,上海大学通过推出“创新中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种探索。

    让学生思维不断地跑动起来

    上完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大一学生谢峰峰最大的感受是,不得不感慨人类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可以超越一切想象力,“我们还处在塑造自己的最佳时期,一切都不算太晚,尝试去摆脱一些束缚,接着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已经大四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王润宁则感慨,一堂课上可以接触到不同老师的专业视角,脑洞的广度和深度都被触及了,对于激发想象力和发展兴趣都大有裨益。而且,这是她大学四年来,头一次上到一节课上有这么多老师联袂出场的,“感觉好‘赚’。”

    顾晓英对此认为,这种多位授课老师一节课上串联起来的“项链模式”,有利于生动阐释创新之于今日中国的深远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内容。事实上,“不过多讲求技术细节,而更希望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思想,唯有这样,才能孕育出更多技术和未来的可能性”,这已是授课老师达成的一种共识。

    顾骏认为,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社会热点话题,融入大学生们感兴趣的理论问题,力图更“接地气”。他强调,既然是创新课,更要有一种活生生的感觉,“使思维不断跑动,而不是令学生机械地处于‘输入-输出-格式化’的周而复始。”

    [教务处]

    “项链模式”为学生串起“明珠”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也是继《大国方略》后,上海大学在冬季学期全新推出的又一门讲授中国国情与中国愿景的课程。作为“大国方略2.0版”,这门新课希望把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和对个人发展的思索引向一条新路。

    “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大学生该学什么?”五个问题的层层推进,由远而近,让大学生敞开心扉,在课堂中感受国家推动创新、万众参与创新的热潮,进而找到自己在校园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定位。

    “创新何以成大国重中之重?”“万众创新,谁是主体?”“中国制造谁来造?”“有BAT就是互联网强国了吗?”“中国能有‘海莱坞’吗?”“材料也有‘基因’吗?”“人类能创新自己吗?”“创新也能买保险吗?”“创新只是灵机一动吗?”“创客中有你我吗?”一共10周10个专题构成《创新中国》的教学主题。

    “如果说‘大国方略’是教给学生一双正确看待世界、看待中国的眼睛,那么这一季的‘创新中国’,则是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对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的重要意义!”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创新中国”沿袭了去年开设的人气通选课“大国方略” 、“项链模式”教学,即讲台上老师不止一位,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高层级的讲课内容,为学生串起“明珠”,和大学生们一起关注、感受“创新中国”的进行时。据了解,该课程授课团队由副校长李友梅教授领衔,包括了美学、法学、金融学等全校10多个学科20多位学者。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问政
   第A05版:问政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青年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证券
   第A15版:投资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梦创周刊
   第B02版:创·人物
   第B03版:创·视野
   第B04版:创·视野
   第B05版:创·视野
   第B06版:创·视野
   第B07版:创·视野
   第B08版:创·专题
多位大咖同台让学生脑洞大开
高院团委开设庭前独角兽公号
用英文讲传统文化 吸引国际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