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主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冰:让城市“新二代”向阳花开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孙冰在指导工作。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面对之前获得的荣誉继续前进。

    在创办向阳花之前,他有着稳定的工作,一次偶然机会,他参加了一个网络公益社团发起的关爱老人项目,便与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怀着一腔公益热情的孙冰辞去原来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公益人,并不断为城市的“新二代”输送着关爱,这一坚持就是8年。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公益的起点种下“太阳花”的种子

    2006年,孙冰刚刚大学毕业,加入了朝九晚五的白领一族,每天的生活平淡自然,那时的孙冰以为,按时上班,准时下班就是自己的一辈子。有一天,在和同事们的闲聊中,孙冰听说有名同事是某公益社团的一员,经常去做志愿者,出于好奇,孙冰便请求这位同事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带上自己。这便是孙冰和公益的第一次“触电”。孙冰还记得,那次的志愿活动是去上海第一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志愿服务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个小时,所做的也仅仅是和福利院里的老人们聊聊天。但是简单的活动带给孙冰的感受却是史无前例的——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自己简单的一些行为就能给他人带来快乐。从那之后,孙冰反而成了这一公益社团里最积极的社员,几乎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最忙碌的时候,孙冰一个周末要参加五个公益活动。

    随着对公益的逐渐认识,孙冰见到了各种需要帮助的人,也愈来愈觉得自己个人力量的渺小,他希望能发动更大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也希望公益可以更加贴近普通人。2007年8月,孙冰离开了原本稳定的工作,瞒着自己的家人,成立了向阳花青年公益社,悄悄地种下了向阳花的种子。

    向阳花在“考验”中盛开

    向阳花青年公益社成立不久,2008年,孙冰带领着志愿者们在长宁区的仙霞街道开展了与仙霞空巢老人结对关爱这一长期志愿者项目,活动刚刚步入正轨,便传来了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孙冰当即四方奔走,展开了急救物资的募集工作。通过努力,在短短3周内,孙冰便募集到600多箱,总共价值3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并通过空运和铁路运送到灾区,发放到灾区民众手中。在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多月间,孙冰又带领着向阳花团队每天为上海市红十字会输送20多人次的志愿者服务。

    当被问及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募集到那么多物资和资金时,孙冰笑了笑:“大概是因为爱和信任吧。”由于社团刚刚组建不久,灾难又来得突然,孙冰在募集物资的时候根本无法为捐助人提供任何捐赠凭证,只能在一些志愿者们经常会上的论坛和公共平台上发布一下所募集物资的统计和去向,“在之前的一些公益活动中,大家已经互相建立了信任感,所以在我们提出要募集物资的时候,并没有人怀疑我们,甚至有的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我们在募集救灾物资,想要募捐的时候却第一时间想到我们,直到他们把东西送来的时候才发觉我们也正募集。”

    经过了汶川地震的考验,向阳花的成长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2010年初,向阳花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而孙冰也正式成为了一名民盟盟员,整体承接了仙霞社区的世博志愿者工作。从志愿者面试,培训,排班到上岗督导,孙冰每一步都亲力亲为,即便在他婚礼的前一天,也还在做着世博志愿者上岗前的培训,成了一名真正的志愿狂。

    孙冰说,真正的志愿者应该“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灾难时的救助、超大型盛会时的服务,这些大型事件虽然能考验志愿者的能力,但是日常的社会服务更像是涓涓细流,需要志愿者们用心对待,耐心耕耘。

    为“新二代”打造“融汇·家”

    孙冰是知青子女,从小生活在贵州遵义,2000年才因为高考回到上海。在走公益道路的时候,孙冰注意到了那些和自己比较类似的新上海人。他发现,政府虽然在新上海人二代,包括一些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力度扶持,但是对于孩子们业余爱好的培养却依旧是一片空白,例如舞蹈、钢琴等艺术课,如果要在课外自己学习的话,通常需要花费较大的金钱,但是大多数的新上海人和农民工根本负担不起这笔资金。

    于是,孙冰根据这一需求,开设了融汇·家上海项目,为有经济困难,但又有需求的新上海人二代开设了舞蹈班、民乐班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兴趣学习班。在这些学习班里,新二代们不会有一分钱的负担,班级里的开销一律通过政府采购,基金会捐助等多种方式解决,真正做到了全免费。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中不仅师资全部为专业师资,还安排专家做跟踪指导,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也附加礼仪学习,让孩子们多才艺的同时也知礼仪,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上海的生活学习环境,孙冰也通过各种努力,让孩子们得以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做公益表演,接受台下的掌声和鼓励,让这些在这座城市缺失很多的孩子有了自信,从而更好地融入到上海的社区当中,“新上海人孩子安定了,新上海人家庭便得以安定,小社区大社会的安定才得以实现。”

    走进偏远乡村八年坚持支教

    有着支教情结的孙冰也在公益路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八年前,孙冰带着七名志愿者去往甘肃支教。支教期间,为了不给支教的学校带去额外的负担,孙冰和志愿者们会自己带好寝具和粮食住在支教的学校里。孙冰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支教时,一天,他和志愿者们正在做饭,一名学生悄悄地在边上看着他们,当他看见孙冰将一碗肉端上餐桌的时候,他两眼直勾勾地望着盘子,好奇又惊讶。学生问孙冰,这个是什么?孙冰回答说是炒肉片。学生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说:“原来这个就是肉!我从来没见过烧好的肉,也没吃过肉!”

    孙冰说,这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物资匮乏,在甘肃,有许许多多连红烧肉和方便面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孩子,他们光着脚丫,没有衣服穿,但是对知识和外面世界的渴求却清清楚楚地映在他们的眼睛里。

    为期三周的支教时间很短,但却让孙冰和几位志愿者许下了诺言,要把支教作为向阳花的传统一直坚持下去。如今,经过八年时间的摸索,孙冰和他的志愿者们已经完成了4所学校再生电脑教室和3所图书室的捐建,越来越多的跟随者同他们一起走进山区。

    从2007年7个人的支教队伍现在已经扩展到130人的庞大队伍,支教的学校也由当初以一所到现在的10所,这一切都离不开孙冰的努力和坚持。

    为留守儿童将爱汇聚

    从2007年成立向阳花以来,孙冰做过很多公益项目,让他感觉最难忘,最有意义的当属2012年由他发起设立的“爱·汇聚——在沪建设者留守儿童上海行”项目。

    孙冰说,“留守儿童很需要关爱。发起这个项目初衷是想让这些孩子能来上海和父母团聚,同时让他们了解一下自己父母打工的城市,毕竟上海的建设有他们父母的一份功劳,这些孩子有理由来看看繁华的上海”。孙冰最为揪心的是当问到一个孩子是否记得自己父母的样子,她的回答是“爸爸长得高高瘦瘦的,妈妈长什么样已经记不得了”。很多农村地区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这些留守的孩子大都忘了父母的模样,他们失去的不仅是父母的关爱更是美好的童年。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样的留守现象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发严重了起来。

    “爱·汇聚”这个项目,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温暖,孙冰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温暖的名义,筹集项目资金,帮助留守儿童能与父母再相聚。“只有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和关注到留守儿童问题,亲身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才能弥补他们不完美的童年。”

    每一次的“爱汇聚”活动为期10天左右,按照每日一个主题的形式呈现,让孩子们在短暂的10天里,感受亲情的温暖,科普的奇异,上海的新鲜,地铁的便捷,运动的快乐等等身心的体验,全方位的感受上海的温暖,用汇聚的爱来关注关心为上海建设献力的在沪建设者和他们的留守孩子,同时通过项目合作也引领更多企业开展公益事业。

    孙冰最近还在新筹划一个名为“两地书”的子项目,为参与上海建设的外来务工者拍摄生活照,设计成相册,再让上海工作的新上海人作为志愿者搭建桥梁,将相册带回给老家的留守儿童,让他们看看自己的爸妈在外的模样,想念的时候可以有个寄托。“做‘爱汇聚’,每次辐射的留守儿童家庭毕竟还是有限的,我们希望把‘两地书’作为爱汇聚的延伸项目,争取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家庭受益。”

    [语录]

    “先要让公益人有尊严地活下来,才能更多、更好地服务需要帮助的人群。”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问政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天下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文体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证券
   第A14版:投资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公益周刊
   第B02版:益调查
   第B03版:主角
   第B04版:亮点
   第B05版:亮点
   第B06版:在行动
   第B07版:在行动
   第B08版:微心愿
孙冰:让城市“新二代”向阳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