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4小时

第A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2015年09月0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市积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严禁有偿补课和收礼 在职务评聘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周培骏 制图

    人社部、教育部昨天召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市教委表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将会同人社部门按照要求,重点围绕统一职称系列(包括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等)、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等方面,积极做好本次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职务评聘中严守师德底线规范

    人社部、教育部在昨天的电视电话会议中表示,遵循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这对于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深化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改革过程中,市教委将抓住师德这一核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修养,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文件的精神,加大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中小学教师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稳固教师职业道德根基。

    市教委将在科学构建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的过程中严守师德底线规范,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进一步细化行为规范,以最严规范、最严检查、最严惩戒,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切实在职务评聘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前年起已在徐汇、浦东、普陀试点

    据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下发后,上海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2013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市在徐汇区、浦东新区、普陀区开展试点工作。

    为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的准备工作,加强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密切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高端人才水平,2008年开始,在市教委组织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在本市中小学教师中聘任了两批共58名特聘教授。特聘教授的探索,为上海顺利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务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

    2013年组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本市制订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上海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务评聘试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在正高级教师评聘工作中,始终坚持师德为先,对于有偿补课、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零容忍”。上海试点工作于2013年11月圆满完成,评审通过11名教师具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上海中小学教师师德调查显示

    超10%的学生家庭有过向教师送礼经历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情况究竟如何?昨天,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调查中心公布了针对上海全市17个区县15000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学生家长开展的上海中小学教师师德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教师专业素质明显提高,但师德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有偿补课现象较为严重。专家建议,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存在问题亟待重视。

    高中生家长送礼比例较高 有偿补课现象较为严重

    虽然教育部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文件和规定,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和歧视学生、不得收受礼品礼金、不得组织学生有偿补课等,但仍有部分老师存在师德问题。

    此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家长中,明确表示向教师送过礼的比例为7.2%,表示说不清的比例为4.5%,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家长明确表示送过礼的比例分别为7.8%、6%和9%,表示说不清的比例分别为5.2%、3.1%和3.3%,这表明事实上有超过10%的家庭都有过送礼经历。

    所在学校在节假日、双休日给学生上课的比例达到28.4%,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7.2%、27.8%和33.6%。学生家长明确表示孩子所在学校存在有偿上课、补课现象的比例为3.5%,表示说不清的比例为7.4%。一般来说,教师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给学生上课都是有偿的,可见当前教师有偿补课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仅一成学生和家长持负面评价 大多教师师德行为较好

    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的满意度是评价教师师德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师德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为10.3%,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分别为5.7%、11.4%和19.7%,可见,对教师师德的负面评价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学生家长对教师师德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为7.4%,其中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的负面评价比例分别为7.64%、5.25%和11.19%,也是在高中阶段负面评价比例达到最高。

    对于师德方面,几位受访的家长普遍觉得老师的师德不错,没有特别差的老师。张女士的看法是,“上海这边的老师师德很不错。”她告诉记者,她一直是通过自己的真心获得老师的认可,进而认可儿子。她也一直以平等的人格对待老师们,没把她们当做一个需要步步小心、事事在意、去低姿态迎合的群体。“现在儿子学习很快乐,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老师和家长之间,如果说此高彼低,也是家长们顾虑太多造成的。老师们不会耽误任何一个孩子的,她们有自己的良心和责任。”

    陈女士也赞同这一观点,觉得老师的师德普遍不错。但她指出,公立学校有比较多的关系户的孩子,自己明显感觉到老师更加关心关系户小孩。

    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对师德的重视程度。此次调查还显示,三成学校存在减少或挪用思想品德课现象,部分学生对课程质量表示不尽人意。

    调查显示,36.2%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有减少或挪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情况,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的比例分别为41.0%、36.8%和21.5%。而且中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也有所不满,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为10.9%,其中小学生、初生和高中生持负面评价的比例分别为7.3%、10.8%和21%,随着年级的增长,表示不满的比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这一问题,受访的几位家长均表示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不存在这一问题。

    23.4%学生表示有体罚现象 但家长表示不知情

    一般认为,体罚多数发生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体罚现象仍然存在于上海的中小学校中。有23.4%的中小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3%、24.7%和17.1%,非上海户籍和上海户籍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2.3%和27.4%。

    有趣的是,尽管体罚学生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但此次受访的几位家长表示,暂时没有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张女士称,“儿子学校没有体罚这回事。但老师有让学生抄课文的情况存在,唯一的一次被罚就是抄课文。他小学时,一名同学上自习课乱讲话,全班连带抄语文课文,儿子回家边抄边埋怨。后来有几次数学课上有同学犯错误,也是抄课文。不过,我听说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可能有老师罚学生的情况存在。”家长陈女士则表示,没有体罚的情况发生。

    [记者微调查]

    家长:送礼情况有,有偿补课无

    那么家长是如何看待老师收礼和有偿补课的事呢?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这个调查的结果比较客观。幸好自己儿子所在的宝山区一所实验学校,老师既不收礼也不收补课费。“儿子小学四年级时候去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家补习过,老师都没收费,我曾经试图给老师补课费,结果她们说,要收费她们就不给孩子们补习了。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爱学习,反正周末没啥事,给他们集中辅导一节课的时间。”

    张女士也从来不给老师送礼,她认为老师待遇不错。自己家里条件一般,大礼送不起,小礼送了丢人。“我儿子在班级里属于中不溜秋的,从来不惹是生非。没必要送礼。我记得儿子小学二年级教师节时,我们送过老师贺卡,放学后,他告诉我贺卡被老师退回来了,老师只收了有的同学自己做的贺卡。之后我们就没动过教师节给老师送贺卡的心。六年级第一学期因为孩子上初中了,我考虑应该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敬意,早晨上学路上,儿子说老师喉咙疼,我就顺路买了两包润喉糖,五元一包。润喉糖班主任朱老师收下了,她很感动,觉得儿子特别懂事,很细心。”“就我本人来说,不喜欢送礼。我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若靠送礼解决,那事情本身也变味道了。”张女士认为。

    另一位家长陈女士的孩子在市区一所一级公立学校就读。对于送礼这回事,她表示,“送礼这个不是‘买路钱’,而是风气。如果多数人在送礼的时候,你不送就不正常。”

    “现在这个情况比你们想象的要严重。有的老师不是那么在乎钱,也许考虑到别的老师收,不收的话,觉得家长会不放心。”陈女士实话实说。不过,她认为,有偿补课在公立小学里比较少,听说在民办小学较为普遍。

    [专家建议]

    细化教师行为规范 建立和完善师德投诉平台

    上海社科院专家杨雄认为,目前在上海地区适用的规范中小学教师行为和道德的文件存在致命的缺点,即过于笼统和空泛,对教师的具体行为缺乏指导性。试想,寥寥三四百字如何能够清楚规定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细化教师行为规范,使教师在面临具体情境时能够依照规定行事。如针对教师对学生的性侵问题,规定教师不得在封闭的空间内单独和学生谈话,需要有其他学生或教师在场等;针对教师收受礼品和礼金的问题,规定教师不得单独和学生家长谈话等等,通过加强过程管理,防止相关师德问题的发生。”

    杨雄指出,虽然教育部规定要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建立师德考核档案,考核方式采用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等方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事实上弹性很大,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找关系较好的学生和家长参与测评,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考虑到教师的权威地位,即使有问题也不敢轻易表露。“建议建立和完善师德投诉平台,使学生和家长在师德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找到有效的投诉途径。投诉既可以是实名,也可以是匿名,以免有的学生和家长由于害怕教师的打击报复而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使不良师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继续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背景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时间表公布 明年完成首次评审

    记者7日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会议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时间表,2015年12月底前,各省改革实施方案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

    小学教师可评正高职称

    “设置正高级职称,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社部、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在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也是一项大的政策调整。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表示,各地要按照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政策导向评价好正高级教师,坚持高标准、少而精,严格控制数量,确保质量,树立中小学教师发展标杆和楷模,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按新标准806人获正高

    据了解,2009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和陕西省宝鸡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9月,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探索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2-3个地级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

    据悉,扩大试点过程中,329.3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称(职务)过渡,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办法新晋升正高级教师806名,高级教师3.98万名。

    据新华社电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4小时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天下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文体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证券
   第A14版:投资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梦想·创业周刊
   第B02版:创·人物
   第B03版:创·视野
   第B04版:创·视野
   第B05版:创·视野
   第B06版:创·资讯
   第B07版:创·资讯
   第B08版:创·专题
严禁有偿补课和收礼 在职务评聘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