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公益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03版
青年调查
 
标题导航
 
  2015年07月0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公益机构海外揽才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在当今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中,人才战略一直处在基础的位置上。然而,随着机构的发展壮大,记者调查发现,在上海有部分公益机构已经开始试水雇佣国外的全职工作人员。对于这样的国外人才战略探索,不仅将为机构带来机构人才缺口的弥补、国际化的项目疆域开拓,以及创新性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这些国外的优秀人才也在中国公益机构的平台上得以迅速成长,形成“双赢”局面。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外国员工在中国机构]

    中国情结将其带到中国工作

    从小在法国长大的Floriane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我的父母就是在中国相识的,所以我对中国也有着特别的情感。三年半前,这个漂亮的法国女孩来到上海的这家公益组织实习。2013年,她选择留在海上青焙坊,留在上海,成为了机构内为数不多的全职人员,任职项目主管。

    “Young bakers'stories of growth……”海上青焙坊新一期的机构月刊初稿出来了,Floriane今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月刊全部看一遍。三年半前,这个漂亮的法国女孩来到上海的这家公益组织实习。2013年,她选择留在海上青焙坊,留在上海,成为了机构内为数不多的全职人员,任职项目主管。但她保留了一个习惯,就是每期月刊最重要的那篇报道依旧由自己亲自撰写。

    从小在法国长大的Floriane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我的父母就是在中国相识的,所以我对中国也有着特别的情感。”大学三年级时,在巴黎政治学院念欧洲和亚洲国际关系的她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交流一年,开始学习汉语的她也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林兰。

    在法国,和很多同学一样,林兰是一个活跃的志愿者,在暑期会报名成为公益机构的义工,陪伴城市里的残疾人到其他城市旅行,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陪伴他们感受不同的风景。而到了中国,林兰的志愿脚步也没停下来,来到人大不久,她就成为了一家助学机构的志愿者,负责和多所国际学校联系,为广西、贵州等地的失学女孩筹集学费。“在中国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感触特别深,很多机构几乎没有什么全职人员,全部都是靠志愿者来维持,却能让几千个孩子获得重新上学的机会,很不容易。”

    回到巴黎后,林兰选择留校读硕士深造,之后又到北京大学求学一年获取硕士双学位,其间又经朋友介绍,机缘巧合地来到上海实习。此时,她的中文早已十分流利了。临近毕业,本来一直想着“女承母业”从事翻译工作的她却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梦想,决定留在海上青焙坊,“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我对公益感兴趣,并且觉得我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我自己的优点。”

    和林兰一样有中国情结的还有1989年出生的美国男孩奥斯汀。在纽约州北部学习“全球研究”专业的他由于喜欢上了中文,一学就是8年,还成为了华师大的一名交换生,到上海来学中文。在没有来中国之前,奥斯汀一直以为中国的建设水平和印度差不多,真正到了上海之后,才发现这是另外一个超国际化的大都市。毕业之后,奥斯汀告诉自己,“如果不留在中国,我估计就会忘记中文了。”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在中国谋生的外国人,机缘巧合地来到了公益组织恩派工作。

    投身全职公益探索另一种人生

    罗莉安来到上海的第一份工作是幼儿园老师,之后也从事过不同的行业,在2010年,罗莉安成为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项目经理。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罗莉安不想再回到原来的行业,于是托人到处打听有什么途径可以做点公益。而在当时,上海民政局正在筹备公益新天地项目,计划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公益互动空间。几番辗转后,罗莉安正式成为了这一项目的负责人。

    相较于奥斯汀和林兰,罗莉安的中文水平可谓是“殿堂级”的。1992年,罗莉安初次踏上台湾的土地。由于语言不通,罗莉安的第一份工作是英文老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罗莉安学会了中文。时至今日她已经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中文,只是偶尔还会流露出一些台湾的口音。

    七年之后,罗莉安来到上海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虹桥的幼儿园里当老师。但是她很快就发现上海是一个充满着机会的大都市,“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去尝试”。于是,罗莉安开始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

    “我曾做过泰国餐厅的餐厅经理,也从事过公关行业,还做过很多活动的策划,比如服装秀。”罗莉安说。在不同的工作中,罗莉安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2010年,罗莉安成为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项目经理。

    尽管拥有如此漂亮的履历,罗莉安却并没有像常人一样跳槽去大公司任职。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罗莉安不想再回到原来的行业,于是托人到处打听有什么途径可以做点公益。

    而在当时,上海民政局正在筹备公益新天地项目。公益新天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这里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远东最大的留养类慈善机构“新普育堂”所在地。2010年,上海市民政局计划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公益互动空间。

    几番辗转后,罗莉安正式成为了这一项目的负责人。2013年,公益新天地正式开园。罗莉安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奥斯汀入职后也在公益新天地里上班,虽然之前他并没有刻意想要到公益机构里工作,但是入职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在我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还加入了公益机构的理事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我也会一直陪老人聊天、陪贫困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在其他国家地震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收集被子和衣服,寄给受灾群体。”奥斯汀说,读大学后,很少有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但一直很怀念一起做公益的时光,“不论做什么职业,应该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现在直接在公益机构里工作,更有这样的机会。”

    [机构战略]

    弥补人才缺口 打通国际合作

    奥斯汀入职恩派后,被委以重任,他需要负责的是“欧盟SEFORIS”项目,这个是世界最大、针对社会创业和社会创新、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这也是恩派接下的第一个与欧盟合作的国际大项目,奥斯汀的学术背景,无疑使他成为最适合的负责人选。

    作为公益机构里一名全职的外国员工,究竟能为机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奥斯汀入职恩派后,被委以重任,他需要负责的是“欧盟SEFORIS”项目,全称是“社会企业助力社会共融与创新”,这个是世界最大、针对社会创业和社会创新、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吸引了包括欧盟7国和俄罗斯的1000位社会企业家参与。这一次,中国加入了其中,负责的公益机构是恩派,这也是恩派接下的第一个与欧盟合作的国际大项目。

    和恩派以往的很多项目不同的是,这并不是人们常见的公益活动,而是一个学术型的项目,将开展研究与采访全国100多位社会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其所领导的社会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组织机构活动,以及作为社企负责人,他们的个人性格和管理行为对机构所产生的影响。奥斯汀的学术背景,无疑使他成为最适合的负责人选。

    “在大学里,我主攻的是‘全球研究’专业,因为我学了中文,所以在研究方向上主要研究的就是中国。后来,我来上海的华师大做交流生,学中文,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上海本地与外来人士如何定义移动人口’的,论文需要调研访问,当时虽然进行得并不容易,但是也积累了很多在中国的调研经验。”奥斯汀说,除了这两点学术上的支持,他接手项目后发现,自己对社会企业其实也很熟悉。

    “在我的家乡美国风蒙特州,没有社会企业这个单词,但按照现在的定义,其实很多公司就是社会企业,他们的运作模式我都很熟悉。所以接手这个项目,真的觉得很对口。我可以帮助机构完成这个调研项目,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实现。”

    架起国际桥梁 保障项目实施

    奥斯汀的双语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现。除了语言上的无缝对接,奥斯汀更是架起了思维上的沟通桥梁。

    虽然拿下了欧盟项目,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如何把项目进行本土化,是奥斯汀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开展调研,问卷是重中之重,奥斯汀开头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把调研问卷本土化。奥斯汀的双语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现。一方面,欧盟这边提供的所有问卷和材料原件,全部都是英文的,有很多学术方面的用语,只有奥斯汀能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转化。另一方面,问卷不单单是直接将英语直译成中文就完事了,中西方文化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社会企业的理念概念都不同,如何精确地意译,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儿。举个例子,仅仅把“欧盟SEFORIS”这个项目的名字翻译成最准确的中文表达意思,奥斯汀和他的团队就花了一两周的时间来斟酌。8年的中文学习经验,成为了奥斯汀将项目本土化过程中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除了语言上的无缝对接,奥斯汀更是架起了思维上的沟通桥梁。“在和欧盟的对接期间,很多参与者都是大学教授,习惯了学术型的思维,我比较能理解。还有一点好处是,我是美国人,更加懂得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要求吧。”

    开阔发展空间 勇于探索创新

    在做公益新天地的3年时间里,罗莉安已经热爱上了这份事业。她诞生了创立“凤巢联合创新空间”的想法,她的想法获得了业内专业的认可。

    外国“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为中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开阔了新的空间。在做公益新天地的3年时间里,罗莉安已经热爱上了这份事业。她也发现了一些小型公益机构的难处。“我接触到各种公益组织,感觉到他们服务的人群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但是,对此有好方法的小型公益机构却很难扩大规模。”罗莉安说。

    与此同时,罗莉安读到一篇报道,讲述国外的创客团体利用3D打印等新技术为残疾人制作假肢。不仅效果很好,而且成本便宜只花费了50美元。这一报道启发了罗莉安。她开始留意在上海有没有一些类似的创客团体,结果发现一群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已经在探索如何通过智能硬件帮助聋哑人说话。但是这个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

    由此,罗莉安诞生了创立“凤巢联合创新空间”的想法。“我正在尝试建立一个更好的帮助公益创业者成长的环境,为创业者、想法和资源提供一个接口。”罗莉安说,自己的工作就是专门促进“创客”和公益机构的合作,一起共创智能硬件辅助科技产品:“这些辅助科技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包括农业、教育业、医疗业等,潜力十足。”

    罗莉安的想法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业内认为这会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创客小伙伴更好地研发产品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公益机构的改革,从传统慈善接受捐款模式成长为可持续发展、可规模化的社会企业。

    [个人成长]

    在平台里飞速成长 觉得特别有价值

    “在美国,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我们都会直接说,但中国员工表达比较含蓄,我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委婉地表达。”虽然不同的文化碰撞出不同的想法,但这对于工作来说反而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奥斯汀加入中国的公益机构已经有一年多了,一到夏天的忙季,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但是他觉得很有价值。

    从机构的国际人才战略实际情况来看,引入国际人才不仅仅给公益机构带来单方面的国际“收益”,其实对于全职的外国员工来说,他们也在这个中国的公益平台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成长。

    作为机构里唯一一个外国全职员工,奥斯汀从最初的普通工作人员晋升为欧盟项目的项目主管,如今已成长为同时掌管欧盟项目和鲲鹏计划的项目经理,也在磨合中不断成长。“很多想法从国外带过来,后来发现不太符合在中国工作的习惯。”在国外,公司员工都喜欢发邮件,而中国员工则喜欢打电话,奥斯汀甚至有过不想发名片的阶段,因为害怕自己的中文还不够过硬,打电话会尴尬。“在美国,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我们都会直接说,但中国员工表达比较含蓄,我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委婉地表达。”

    虽然不同的文化碰撞出不同的想法,但这对于工作来说反而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为了帮助欧盟项目更好地开展和落实,奥斯汀按照西方人的思维,坚持向欧盟方面为中国的社会企业受访者“申请福利”,经过多次的沟通和协商,他的坚持终于获得了欧盟方面的认可。“每家参与采访的社会企业不只是义务地参与调研,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收获。他们将在今年年底免费获得机构定制化的反馈信息和一份国内整体行业报告,还将在2016年第一季度末获得跨国的数据对比报告,这对于及时掌握第一手社会企业发展资料、审视自身发展以及借鉴国内外经营和管理社会企业的成功经验都颇具价值。”奥斯汀对于自己的“胜利”非常自豪。

    奥斯汀加入中国的公益机构已经有一年多了,一到夏天的忙季,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工作都在8小时以上,回家之后继续加班,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对于他来说,这一切却很有趣,因为他觉得自己产出的“产品”是很有价值的。“社会企业是一个比较新的单词,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更多人不知道,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企业更有影响力,让更多的资源来扶持他们的发展。”

    机构提供保障 理想丰满现实不再骨感

    罗莉安和奥斯汀进入机构后,也参与了机构的内部培训,通过培训,他们也更具体地了解了自己的机构在做什么事情,主打的是什么项目,明白在中国公益和慈善的区别具体在哪里。随着公益机构的发展壮大,机构能够提供给他们的薪资不再像以往那么“捉襟见肘”。

    对于这样的国外人才,公益机构用什么来留住他们呢?虽然和大公司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这些公益机构也是竭尽所能地提供自己能给予的保障。

    和所有的员工一样,罗莉安和奥斯汀进入机构后,也参与了机构的内部培训。因为出色的中文水平,语言在其中并不会形成较大的障碍。他们并不是做公益“出身”,通过培训,他们也更具体地了解了自己的机构在做什么事情,主打的是什么项目,明白在中国公益和慈善的区别具体在哪里。

    在生活上,机构也是给予足够的关怀。居住政策、租房推荐、日常生活……能为这些外国员工考虑到的,也有相应的行动。“因为我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我自己能找房子,也能独立去办理一些社区上的事务。但是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感激。”奥斯汀说。

    而在很多外人看上去最重要的收入方面,对于这些国外的员工而言,其实也很重要,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无足轻重。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份专业的工作,而不是志愿的奉献。值得惊喜的是,随着公益机构的发展壮大,能够提供的薪资不再像以往那么“捉襟见肘”,理想丰满,现实也变得渐渐不再骨感。

    ■B06-07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03版:青年调查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共青团
   第A07版:青年
   第A08版:天下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文体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证券
   第A14版:财经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公益周刊
   第B02版:在行动
   第B03版:主角
   第B04版:亮点
   第B05版:亮点
   第B06版:亮点
   第B07版:亮点
   第B08版:微心愿
中国公益机构海外揽才
“小玉米”米兰世博服务记 用微笑传递温暖
“最美”女主播
乐观抗击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