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亮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焦点

第A03版
问政
 
标题导航
 
  2015年03月3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益实践纳入中学校园课程 培育公民意识 在公益中生成社会责任感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政府报告中曾强调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公益意识作为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学范围的推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公益实践课正成为中学校园的新风尚,孩子们做公益也逐渐摆脱年龄的稚嫩,更加多元,甚至有成熟范儿。在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纳入了很多中学校园的必修课程,中国的孩子们也正在朝这一方向靠近,在试水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的公益成长路。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新校风

    公益实践成中学生新“校风”

    “单面打印出来的A4纸千万别扔,记得给我们!”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高二学生孙雨林,最近忙着在学校里到处搜集办公用纸。她和她的同学们有一个“大计划”,将回收来的废纸筛选装订,做成草稿本在全校发放。这是她在上了一系列环保公益课后的启发,如今成为了全校的环保行动,看似很微小,但却实用极了,被同学们称赞是个“小而美”的公益创想。

    无独有偶,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二学生刘思嘉最近则发起了星巴克咖啡纸杯的回收活动。“我在美国星巴克的官网上看到他们在当地发起了纸杯二次创作的项目,我觉得在中国其实也能做这样的项目。平时咖啡纸杯喝完后扔了,大多是填埋焚烧处理,对环境破坏不小,如果回收二次利用,就能减少环境污染。”

    于是,刘思嘉在环保公益课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成,顿时发展壮大为全校性的公益行动。令刘思嘉没有想到的是,征集令一发出,就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回应。“虽然去星巴克喝咖啡的同学还不是特别多,但是只要他们去那里消费,就会记得把杯子留下来,交给我们回收。”在同学们的相互鼓励下,他们还勇敢地走进星巴克门店,向工作人员认真“游说”,并成功说服了延安东路上的星巴克定期将纸杯回收交给学校环保社“对接”。

    回收来的咖啡纸杯如何处理?刘思嘉和同学们戴上橡胶手套,拿起酒精棉球,开始一个个清洗消毒起来。对于平时在家都不怎么做家务的这群中学生而言,一个接一个的清洗工作需要毅力和忍耐力。“大家一开始还是有点犹豫的,但是一起来做这件事情,都变得任劳任怨起来,我觉得仅仅是洗杯子这件事情,我们就锻炼了很多。”

    庞大的清洗工作完成后,刘思嘉和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绘画天赋,在白纸杯上进行再创作,一幅幅手绘作品跃然杯上。刘思嘉甚至还将自己最满意的两个彩绘咖啡纸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同学,“他们收到后很开心,觉得手绘制品非常难得,把礼物当成笔筒来用。”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公益课程走入了中学校园,走进了像孙雨林和刘思嘉这些学生的生活中,公益实践俨然也成为了一种“新校风”。来自延安中学环保社的潘星宇告诉记者,“第一次像模像样地做公益,是参加学校环保社组织的黄浦江上游水质考察活动。其间有环科院的老师给予专业指导,感觉他们是把我们当伙伴,而非小孩子。社会上有人认为我们是小孩子小打小闹。但中学生的身份做公益也有利处,因为大家相信我们没有功利性。”而就读于复兴初中的孙鑫同学说,“虽然我才高一,但是我做公益已经四年了。就是觉得很有意义我才坚持了下来,因为公益值得倡导,要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路边宣传公益,有时候可能因为着装没选好,穿了学校的西装校服,让一些人误认为我们是推销员。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大人认真地听我们讲,态度很诚恳。”

      脱离稚嫩形式更多样 

    什么样的公益活动是适合中学生参加的公益?中学生做公益又能做到何种深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过了系列公益社团课、公益教育课程在中学校园里的推广,中学生对于公益的理解和执行也渐渐摆脱了曾经的稚嫩,做得越来越有创意,也越来越有“成人范儿”。

    在上外附中,刘思嘉和同学们不仅每周都有公益环保课,定期举办校内活动,还会每半个月到校外举行一次公益实践。每到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还会和同学们紧锣密鼓地筹备校园里的社团展示。这个展示活动就像嘉年华一样,来参加的都是校园里的公益社团。原本在大学里才渐渐成长起来的公益社团,如今在中学里开始生根萌芽。

    刘思嘉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学校算是上海中学校园里倡导公益教育的先驱,在她三年前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学校里就有了公益社团和公益课程,“在这三年里,我从学校初中部升入了高中部,感觉公益教育的培养也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公益文化的积淀,中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比如我们以前做公益社团展示,主要是以贴海报加上吆喝为主,现在更加成熟多元,甚至还有社团租来了一个3D打印机来展示科技元素。我们环境社团今年还新增了树叶辨别的互动环节,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走进自然,不单单是保护环境,更是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培养公民意识“传帮带”

    “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从这些细小的切入点,却能更加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来自复兴初级中学的刘老师对于孩子们参与公益实践感触颇深。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陪他们聊天、散步,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心里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认识到在当前中国老年化日趋扩大的今天,改善这些特殊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人集体行动起来。“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奉献给社会,特别是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都在升华。”刘老师说。

    渐渐树立了公民意识,这些中学生们还在尝试着“传帮带”。世外中学的孙雨林告诉记者,自己还和同学们走进小学课堂,每两周给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上环保课。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怎样制作环保酵素……为了深入浅出地给小学生传授环保知识,孙雨林和同学们还利用课外时间自编PPT教材,“书本上的内容总是显得有些生硬,我们会进行浅显易懂的改编,并加入一些视频元素。其实我们和小学生的年龄差距不是特别大,所以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感觉特别开心,感觉做公益的同时多了很多朋友。”

       新问题

    课业公益难平衡 执行力有待加强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中学生实践公益的过程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学生们的老师都碰到过问题和困扰。

    延安环保社的江嘉宁告诉记者,曾经因为学习时间和做公益时间的冲突,有碰到同学因为做公益影响成绩而退出的情况。“还有不少同学都是参与了第一次后,就不愿意坚持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公益活动不够好玩的原因,我们也在探索创意好、体验性又强的中学生公益。”江嘉宁说,因为缺乏经验,有时不得不吃一堑长一智,“我和大学生一起做过公益,相比之下,我们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说考虑问题没有大学生想得那么周全,往往是碰到问题了,才去想如何解决。现在通过做更多的公益活动一点一点积累了经验。”

    作为孩子们的辅导老师,怒江中学科技辅导员俞俊向记者表示,对于中学生来说,做公益面对的最大问题还是学习。“作为老师,我很理解他们的苦,所以也不会硬性要求。比如最近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不会要求他们一定要晚上8点半关灯,而是将这个环保理念告诉他们。那天我也跟其他老师说,少布置一些作业,让他们尽量在晚上8点半前能做完,留点时间让孩子做有意义的课外公益。”

    福田环保公益组织资深志愿者陈林和中学生志愿者有过不少接触,她告诉记者,“我发现相比大学生或是更年长一点的人做公益,中学生的思考确实会少一些。经常碰到几个中学生拉来了一个班的同学,但是很多人只是来图个新鲜、凑个热闹,并没有太多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少了思考,缺乏目的性,就会直接影响执行力,更影响参与的持续性。”

       新评价

    学生生成更强社会责任感

    “最高形态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无教之教’,而形成‘无教之教’的唯一途径是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教育学专家告诉记者,自我教育的要求是要学生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去时时反省、改进和提高,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因此,如果要让学生从他们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到东西,那么服务活动后的反思总结是关键性的。

    该专家评价说,公益课和公益实践活动不仅为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同时也为高中生提供了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通过反思,使学生了解了公益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更加明确了它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提高了他们价值判断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使认知和情感得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最终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了解了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生成了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在他们记述自己参与社区服务的心得时,“更多真情、更多爱心”成为高频词。在增强公益意识的同时,更加关心和参与身边的公益事件。

    老师更新公益理念

    “在没有接触学习公益教育课程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公益的概念很大,是件大事,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都能参与进去的。但是,在实验一段时间之后,慢慢的,我的观念也在转变。”变化的不仅是学生,专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中老师黄蕾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进行公益课堂的教学,自己还自学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编写的教材解读。

    “我感到公益之事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举手之劳,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做,都应该做的。比如参与城市的垃圾分类活动,乘地铁遇到外地不熟悉路的人,热情地讲清楚所要到达的地方等等,这些微小的行为都是公益的一部分。我这样理解后突然对公益概念豁然开朗,公益概念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事情不论大小。”

    在理解了公益概念之后,黄蕾老师上课时也更加“有底气”。在上关于“受助者”的主题课之前,她在班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看看学生们是否了解受助者的概念。很多孩子刚听到这个概念时,都感觉很新鲜,不是特别的清楚。黄老师便向同学们解释这个概念。“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有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现象,被帮助者就是受助者,给予他人支持和援助的就是帮助者。所以,关心他人是公益之举,关心班集体是公益之举,关心灾区的学生更是公益之举。公益就是为公共的利益做事情。”

    渐渐地学生们的眼睛明亮起来,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做的那些助人为乐的事情就是公益。在每一次的公益教育课之后,黄老师说都能看到孩子们的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公益教育中传递的爱、感恩、不求回报等充满人类善性的故事注入了他们的心田,他们的生命为此更加鲜活可爱。”

    孩子带动全家公益

    俞俊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学生课业压力还是挺大的,能抽时间做点公益很不容易。初中生、高中生做公益有一点很大的好处,就是很能带动周围亲戚朋友。“我们上周刚发动全校做了一个地球一小时的公益活动,很多小朋友很积极,不但让爸爸妈妈在家里参与,还自己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让他们也一起做公益。”

    教育专家表示,中学生的公益教育特别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联手促进学生发展公益意识、能力和行为。“在公益活动实践课中,很多家长积极为孩子的公益实践建言献策,帮助孩子搜集整理资料,帮助孩子联系实践活动地点,为孩子的实践提供安全保障。家长积极参与到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对于孩子的教育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老师和家长更好的沟通搭建了好的桥梁。”

    记者手记

    公益的种子播种得越早越好

    很多做公益的“过来人”看到现在热心公益的中学生,往往会很羡慕。因为现在的公益氛围好了,孩子们的公益意识也得以“早开窍”。中学生该不该做公益?几乎所有做过公益和还在做公益的学生也好,成人也好,答案都如出一辙:公益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种得越早,越好。

    中学生做公益,自然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跟着同学一哄而上无暇思考,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成熟,面对突发情况可能会手足无措。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沉重的课业负担,成绩退步一名,也许就得退离公益十步。但是他们够青春,够纯粹,只是单纯地想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并能在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天马行空地冒出各种创新的公益好点子。

    中学生的公益并非只有单调的捐款、义卖,相反,这种同质化的粗糙公益并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有一颗公益心,家长、学校、社会就应该为他们寻找更多适合的项目。包含孩子间情感沟通的公益、有青春活力的创意公益、有家庭时光的亲子公益……中学生的公益世界其实大得很,有时像品尝到散落在夹心巧克力外层的苦粉,往里品尝,才能体会到浓郁的香甜。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问政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青年
   第A07版:专题
   第A08版:天下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文体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证券
   第A14版:财经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公益周刊
   第B02版:在行动
   第B03版:主角
   第B04版:亮点
   第B05版:亮点
   第B06版:在行动
   第B07版:在行动
   第B08版:在行动
公益实践纳入中学校园课程 培育公民意识 在公益中生成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