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城事

第A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2015年02月2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年,吃酥糖随着你去,做汤圆由着你闹
刘晶晶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服,收压岁钱。顶顶好的还是能有好多吃食儿。

    我是知青子女,少时常和父母在安徽过年。安徽省名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爷爷家便在安庆。过年的时候,一家老小从四面八方都聚到了爷爷家,两层楼小院,一楼正厅中堂要换上爷爷亲手写的崭新对联,四方桌上一碟碟的都是好吃的零嘴儿。大人们围坐着聊山海经,我们这些小孩们四处撒野,逮着空去桌上抄一把揣兜里,玩好了吃光了再回来偷抓一把。

    徽州的小零嘴都有好听的名字。寸金糖,半根手指长,里边的馅是桂花拌桔饼,包了糖皮儿,外面裹上薄薄的芝麻,炸出来金黄金黄的,像根小金条,因而得了“寸金”之名。吃起来嘣儿香,甜甜的一点不粘牙,咬一口,先是芝麻的香味,再是桂花的清甜,又有点桔饼的腻滑,最受孩子欢迎。每每去拿,若是被爷爷看到,总得说教一回:“吃了寸金糖,可要明白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安徽人爱吃酥糖,酥糖的品种奇多,不仅要做得好看,吃起来好吃,还得有点讲究。最有名的便是徽墨酥。小小一块宛若墨锭,黑芝麻粉拌着百花蜜,看上去像墨,闻起来幽香。这是大人们最爱吃的。抿口茶,吃块酥,茶便没那么苦,糖也没那么甜腻,一嘴的芝麻香。只是我们这些小孩不懂喝茶,也对这油黑的酥糖兴趣不大。

    还有种顶市酥,是安徽人过年过节桌上必备的零食。常用张红油纸包着,又称“红纸包”。徽州兴商,“顶市”的意思大抵就是“牛市”之意。有句民谚:“拜年不带顶市酥,请君不要进厅堂”。拜年的时候,主人桌上备着,客人手里也总拎了一盒。一样是用芝麻加饴糖配上米粉,入口即化,满口喷香。小孩们喜欢。吃完了,红纸铺铺平,一张张收着,觉得特别喜气好看。

    过年的时候,便是再贪嘴,大人也随了去,酥糖吃得总不少,因此记忆中安徽的年总是带着散不去的甜味。

    如果回上海过年,热闹是一样的。印象最深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做什么。上海人过年要吃蛋饺。那时的蛋饺,都是自己家做的,我不会做,站在外婆身边看也是津津有味。鸡蛋一个个下来打成蛋液,想要蛋皮黄一些,可以多加点蛋黄,和好的肉馅放一边,调羹烧热,猪板油刷上一圈,臽一调羹蛋液,手腕一提,勺子轻轻一转,一张小巧的蛋皮就出来了,中间放一小团肉糜,用筷子尖小心地挑起一边的蛋皮,慢慢掀起,盖住肉糜,合拢,轻轻一压,一只蛋饺就做好了。

    做好的蛋饺蒸蒸熟,放冰箱里冷冻起来,够吃一整个年了。想吃的时候拿出来,下汤,配上肉圆、粉丝、蔬菜,味美又营养,每次吃到最后,大人孩子还得比比赛,看谁捞到的“金元宝”最多。

    除了做蛋饺,做汤圆也是极有趣的。进了腊月,外婆就会去借台石磨,洗干净了,搁在木板上,一边高一点,下浆的地方低一点,好让浆汁能流出来。糯米淘好要先泡上两三天。准备磨面了,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石磨边,我负责舀米,小心地放一勺,倒进上磨盘的圆孔中,大人转动磨把子,米在里边被上下磨盘一压,雪白的米浆就顺着磨盘边子淌了出来,再顺着槽盘流到事先套好的布袋里。转磨是辛苦活,大人们要不断换人手,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争抢着来舀米。一袋米磨完,装满米浆的布袋口用绳子扎紧,滴滴答答地过滤完,糯米粉就大功告成了。

    包汤圆当然更欢乐,大人包汤圆,我们就是玩糯米,包出各种形状的小玩意,弄得全脸全身都是白面粉,像是台上唱戏的。因为是过年,大人也特别宽容,由着你闹。这样全家老小齐上阵做元宵,和和乐乐,热热闹现在想来,这样的年味,已是再也难见。好吃的东西多了,那些老式的零嘴再也不稀奇。吃个蛋饺、汤圆也用不着如此麻烦需要亲手做了。现在的年,也便少了许多的乐趣,淡了许多兴味。

更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天下
   第A06版:海派作家
   第A07版:文体
   第A08版:文体
大学生天南地北品年味习年俗
那些年,吃酥糖随着你去,做汤圆由着你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