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2015年01月2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古代经典、用诗歌胎教 年轻人要做传承传统文化先行者
调查显示:近半青年认为应该继承发扬 人大代表:要在体验中感受其魅力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除署名外)

    古文、诗词、戏剧、书法……这些传统文化距离你有多远?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又是如何?由上海团市委编撰的《改革路上的上海青年——2014上海青年发展报告》显示,48.15%的受访青年认为应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单一、载体匮乏、内容枯燥乏味,难以吸引青年主动、自觉参与。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与青年兴趣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活动正方兴未艾。在两会现场,代表、委员对“青年人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提出建议和想法。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除署名外)

    诵读古书

    “为自己读,为别人读,有一种使命感”

    每逢周末,上海便有这么一群青年人聚在一起读书。读的书籍基本是前秦经典,诸如《左传》、《礼记》、《史记》等长篇经典。这是一个叫“国学新知”的公益组织,负责人是80后徐渊。

    读啥书?

    只“啃”难懂的先秦长篇经典

    一般“聚读”的流程是,“领读人”先读一段然后解读,随后听者讨论,然后“领读人”回答疑惑,如此往复。仅一本《左传》他们就读了100余期(每聚会一次为一期,一期两三个小时)。

    一部经学古书为何要聚在一起反复地读呢?徐渊告诉青年报记者,聚在一起有利于增加“啃下”难懂的长篇经典勇气。之所以读的多是先秦经典,这是因为先秦是很多中华文化重要思想的起源时代。这是徐渊还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生时,每次去参加社会学系曾亦老师家中所办“国学读典会”获得的经验。那时他正好读《春秋公羊传》,每周一次,每次三四个小时,读到夜间十一二点骑车回去,这部古书一共读了两年。

    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培训行业的徐渊还想聚读古书,便在网上发帖邀约,有三五个书友响应,这些人是“国学新知”的创始人。

    谁在读?

    都是年轻人,10万人次参与

    书友越来越多,书院的人气也很高涨。参与者多为白领、公务员、企业家,甚至高管,学历也颇高。这些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国学同道,他们不仅读经典,还办讲座,涉及茶道、棋艺、古琴等古典文化。

    徐渊对青年报记者表示,现在不要说读古书,就是读书的人也不多了。但其实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些年轻人心中仍有强烈的认同。“可以读古书的人比古代读古书的人还要多。古代认识字的就没多少人,科举考试也就取几个人,那比例实在是太低了。”而他创办“国学新知”,其实也没有太多“野心”,只是给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提供一个平台。

    当然,他们也想让自己的诵读声被更多的人听到,“现在国家在谈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果这些古书经典都没人读了,没有谁会相信传统文化的复兴。所以我们不仅是为自己读,也在为别人读,我们有一种使命感。”

    从2010年创办至今,“国学新知”已经举办过1500余场活动,参与者达10万人次。很多人就是因为参与了他们的活动,而爱上了阅读古代经典,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增加了敬意。

    目前,“国学新知”公益组织有核心成员五六人、志愿者五六十人、核心会员100余人、长期听众一两千人。他们的微博粉丝有60余万人,微信关注者有三四万人。传统经典的诵读之声越来越响亮地飘荡于这个时尚大都市的上空。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穿上汉服

    “未来我希望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2005年创立的青年社团“汉未央”,是以汉服为主要载体,传播汉礼、汉舞等传统文化的青年组织。去年,年薪十几万的80后白领陈蓉蓉与汉未央“一见钟情”,最终辞职投入“汉未央”的怀抱。

    爱之深!

    白领辞职誓当汉服传播者

    陈蓉蓉与“汉未央”的邂逅纯属偶然。去年年初,打算举办婚礼的她经人介绍得知“汉未央”,看到汉式婚礼后,她硬是在西式婚礼中增加汉式婚礼的环节。

    之后,她成了“汉未央”的忠实志愿者,不少传统节日都可以看到她穿着汉服的身影。去年7月份,她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加入“汉未央”。

    陈蓉蓉从小就喜欢历史,每次翻阅名著,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次转型后,她感觉找到了组织。但成为正式员工后,她才发现其实自己对历史实在知之甚少。

    陈蓉蓉告诉青年报记者,“我现在刚入门,未来我希望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我现在的想法是,要发扬汉服文化,必须要和高校有紧密的联系,凝聚这股未来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是不可估量的。” 

    得知表妹换工作了,陈蓉蓉美国留学归来的表哥日前给她打电话,称要举行派对,希望表妹能露一手。当天,陈蓉蓉穿着汉服,表演了古琴弹奏,博得众人掌声。这愈发激发了她要传播汉服、汉文化的念头。

    难度大!

    第一步先要让大家认识汉服

    陈蓉蓉也吐露了在传播传统文化时遇到的困惑。譬如元宵节,陈蓉蓉穿上汉服,跟着大部队在人民广场集合,随后穿过南京路步行街,最后抵达外滩。当时一些路人误将她们身穿的袄裙当做了韩服,将曲裾当做了和服。

    “我希望未来,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很多市民都可以身穿汉服出来。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大家认识汉服,接受这一理念。”陈蓉蓉说。

    值得欣慰的是,在“汉未央”开设的各种课程中,出现了一些传统文化迷,譬如有的打扮入时的女生换上汉服扮淑女的,在开设君子淑女养成课的时候,有大学生专程从嘉定、松江赶到静安学习。

    “现在国家在大力支持传统文化,这对我们复兴汉服汉文化是利好消息。”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的负责人晓英介绍说。

    吟咏诗歌

    准妈妈写诗胎教,今后要让宝宝念诗

    从2013年12月31日推送第一篇文章到现在,热门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收获数万粉丝,文章平均阅读率达到60%。幕后“英雄”是一群年轻的伙伴。

    追随者!

    从首批忠实“粉丝”变骨干

    关于“宝宝念诗”的新闻近半年来纷纷见诸报端,但鲜有人知道,幕后人员除了创始人韩可胜外,还有一个年轻的编辑部,年龄从85后到70后不等,核心成员有6人。

    1978年出生的杨先生从小就对古诗词感兴趣,当他听说老韩开微信公号,立即成为第一批“粉丝”。后来,受老韩之邀,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编辑部成为骨干。

    杨先生的女儿今年8岁,杨先生会教她念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累计念了50多首诗。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撰写小学生要念的50首诗,获得高点击量。

    “有的题材比较小众,关注的人不多,但有的点击量会破万。看看读者的留言,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在杨先生看来,写诗念诗纯粹是兴趣爱好,没有太多功利的目的,只是希望这些传统文化不要失传。

    新方式!

    诗词要和流行话题相结合

    1986年出生的范静雅是金融女,她加盟编辑部正逢怀孕期间。在招编辑部成员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范最终成为其中的一员,当时她想就当给孩子做胎教。

    在熟悉了“宝宝念诗”的风格后,范静雅所有的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诙谐幽默。平时,几位编辑会在微信群里热烈讨论选题,“老韩的每篇文章我都会看,这些文章绝对不是照搬语文书上的刻板语调,十分形象有趣。”

    小范也了解到,传承传统诗词一定要和现代流行的话题相结合。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小范尽量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词,会花很多精力在查背景资料上,打造年轻人也看得懂的诗词解析美文。

    范静雅告诉记者,因为从事金融业,每天接触的都是枯燥的数字和专业报表,通过参与写作,激发了她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兴趣爱好。“现在孩子半岁了,以后等他长大了,我也带着宝宝一起念诗。”

      [调查]

    九成青年对传统文化持认可态度

    《2014上海青年发展报告》对“上海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做了分析,调查显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是普遍认同但深度不够,为数不少的青年对传统文化并没有足够了解与深入的认识,还仅仅停留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表面。

    虽“认同”但主动性不够

    据统计,48.15%的受访青年认为应继承发扬传统文化,45.19%受访青年则选择对传统文化应有所扬弃,表示不关心的占受访青年的4.96%,认为传统文化已过时的仅为1.7%。以上数据表明,青年总体以肯定传统文化为主,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继承发扬”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的人数百分比之和在90%左右。

    其次,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人都认可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访谈中青年朋友也一致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可以提高文化修养。

    但这种“认同”并未给行为的“自觉”带来相应的逻辑。调查显示,从不去看传统戏剧的受访青年所占百分比最高,为43.27%,去过一两次的为33.65%,偶然去看的占18.86%,经常去看的仅占全体受访青年的4.22%。不同个体条件的青年在此问题上特征大体一致,并无显著差异,这反映出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单一、载体匮乏,难以吸引青年主动、自觉参与。    

    与兴趣关联的活动受欢迎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与青年兴趣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活动正方兴未艾。例如2005年12月创立于上海的青年社团“汉未央”,就是以汉服为主要载体,活动于传统节日元宵、端午、中秋等,推广传统婚礼、成人礼(冠、笄礼)等,面向爱好传统文化的青年举办传统文化互动式讲座,传播汉礼、汉舞、汉乐、汉妆、汉茶、汉食、汉医等传统文化的青年组织。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这些上海青年走到了一起。要让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至于青年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倾向则是“理性认可又青睐外来”,在关于“哪些节日对您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受访青年的选择按频次高低排序,依次是:春节、中秋节、万圣节,分别占比为94.75%、62.28%、33.99%。此外,仍有相当比例的青年也愿意过洋节。

    在另一项调查中显示,4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兴趣是吸引青年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来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结果看青年对传统节日尚较为重视。

    拓展传播途径十分必要

    调查显示,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障碍在于对所接触的传统文化内容枯燥乏味,选择“看不懂”的占受访青年的25.52%,此外依次为“学习形式单一”、“缺乏有效学习渠道”、宣传不够等等。

    专家认为,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转变青年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十分必要。此次调查也对青年们乐于接受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选择“旅游、探访文物古迹”与“参加民俗活动”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7.35%和25.07%,且无论各类条件的青年都乐于选择这两种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青年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倾向,变枯燥灌输为参与体验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目前,不少院校已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尝试为学校教育传播传统文化做出了榜样,值得借鉴推广。

    [代表、委员谈]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在体验中感受魅力

    “对每一个民族来说,如果失去了传承传统文化,就等于民族失去了灵魂。”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市人大代表、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张心一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几千年的文化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入耳入心,从科学教育培养角度来说,也是阶梯式的,我们应该集合更多的力量、更多的载体来推进此事。”

    张心一还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馆长,在他看来,各级各类博物馆等社会机构应该发挥所长和有利条件,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出力。“丰富的资源深入社区、深入学校讲座,假以时日,会有不一样的面貌。”

    张心一透露,去年开始,工艺美术纪念馆、工艺美术研究所已经开展了面塑、顾绣等面向社会的传统非遗课程活动,“反响很好,今年将进一步推进,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吸引公众走进传统文化。”

    市人大代表、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指出,纸浆造纸、青花彩绘等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水平的民族技艺,今后,对公众来说绝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

    他表示,“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专项,是以实证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为工作对象,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制定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工作总体规划,开展农业、水利、交通、营造、纺织等领域的系列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实证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博物馆的展示理论、技术及研究与示范工作。“我们将进行二期建设,引入更多的项目,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要有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针对青年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女律师联谊会会长黄绮表示,传统文化能传承下来,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价值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青年人要接受传统文化,就需要有各种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传播传统文化。还有就是有系统、有组织地允许民间机构的存在,政府应该鼓励市场化的社团做下去,当然,也要注意一定的导向,去糟粕存精华。”黄绮表示,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途径很重要,需要便捷式低成本的传承方式,让青年能更容易地获取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

    黄委员透露说,自己也参加了政协的京剧沙龙。“这对个人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好处,这些唱词里凝聚了很多文化的内涵,充满了正能量,教人尊老爱幼、努力奋斗,我有时候写东西时也会将一些唱词结合进去,说明它们已经深入了我的脑海里。”

    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华师大历史系教授章义和分析说,有的年轻人不能接受京剧、昆剧是因为不了解,看不懂。除了一些传统文化社团、公众账号外,年轻人更应该汲取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好的价值观。一些外在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价值观是永恒的。建议年轻人能由表及里地传承传统文化,不能一味追风。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10版:城事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证券
   第A13版:投资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文体
   第A16版:文体
   第B01版:梦想·创业周刊
   第B02版:创·视野
   第B03版:创·视野
   第B04版:创·案例
   第B05版:创·人物
   第B06版:创·资讯
   第B07版:青商汇
   第B08版:青商汇
读古代经典、用诗歌胎教 年轻人要做传承传统文化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