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影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5年01月20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弹棉胎

    现如今基本上都使用机器弹棉花。

    徐黎明告诉记者,祖辈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自己不会再传承下去。

    使用手工弹棉花一天最多弹两条,而采用机器一天最多能弹10条。

    徐黎明检查弹好的棉花质量。

    送棉花被的市民络绎不绝。

    “棒、棒、棒、棒、棒、棒、吧”,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昏暗的棉胎加工房里,徐黎明和着弦子的节奏和妻子不停地忙活着。徐黎明是这个作坊的主人,平日里靠着这门弹棉花的手艺供着一双儿女读书。

    摄影手记

    徐黎明的老家在浙江温州,弹棉胎的手艺传承自父亲。80年代初,徐黎明的工坊曾经一年收入近万元,是当时惹人羡慕的“万元户”,最多时,他带过4个徒弟。可好景不长,随着加工机械化的兴起和专业工厂的出现,逼着他这样弹棉胎的手艺人逐渐远离了繁华的都市。

    1994年,徐黎明辗转来到嘉定。当时,手工加工一条被褥只有几块钱,一天一个人也就赚个十来块钱。一年365天,徐黎明的小工坊不点灯,也不开风扇,天气热了,就光着膀子干活。因为工作环境的缘故,每次弹棉胎,徐黎明都会戴上口罩,但这样简单的防护措施无法阻挡漫天飞舞的棉絮冲进鼻腔。经年累月的工作,在他的一双手上留下一道道印痕,这些都是被弓弦拉伤的痕迹。“弹棉花,要背上弹弓,再单手执弓,讲究的是臂力。而用木槌击打弓弦,将紧密的棉花团弹松,弹匀。这讲究的就是巧力和眼力,这个不是件容易的活儿。”徐黎明说。

    就在前不久,徐黎明放下了自己握了一辈子的弹弓,改用机器弹压棉胎。偶尔碰到客人送来陈年的棉絮,他才会背起弹弓操作。“这门手艺太辛苦,也赚不到什么钞票,到我这里,该结束啦”!“您觉得这门手艺会失传吗?”记者问,“不会吧,不知道,也许吧,反正我是不会给儿子教了!”伴着机器的隆隆声,徐黎明大声地告诉记者。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维权
   第A12版:影像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文体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公益周刊
   第B02版:志愿者
   第B03版:主角
   第B04版:亮点
   第B05版:亮点
   第B06版:在行动
   第B07版:在行动
   第B08版:微心愿
弹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