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综合

第A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2014年09月2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举行
走出迷茫 经典才能传承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经过5个月的角逐,上海经典诵读达人昨天在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上产生,徐罗燕成为“诵读状元”、7岁的张人匀收获“诵读榜眼”,而“诵读探花”则被胡怡泓收入囊中。这个在嘉定的上海保利大剧院举行的盛会,让人从来没有如此感受到传统经典的强烈温度。而此次大会,也为2014上海孔子文化节画上圆满句号。青年报记者 郦亮

    寻找心灵安放的故园

    昨天的诵读大会上,选手围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的考题展开激烈竞争。而领诵者带领全场数以千计的学生高声朗诵这些经典之作的名片。上海市民从未如此明确且热切地表达过他们对于传统的敬意和追寻。

    此次赛事伊始,市民便报名踊跃。据统计,共有老少妇孺近8万名市民直接报名参赛。而间接参与赛事和延伸活动的市民超过300万。总决赛评委、赛事协办单位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耐儒昨天对青年报记者直言,市民参与经典诵读赛事的热情,大大超越了此前的想象,让人感到振奋。

    不过振奋之余,李耐儒认为,这种对待传统的升温有其必然性。“儒家学说一开始是王官之学,只为王公贵胄所习读,是孔子让儒家学说下移到了民间。从此,儒家学说就深刻地影响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所以在李耐儒眼里,人们推崇传统经典,并不是什么创新,而是一种“回归”,回到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属于的那个思想文化的精妙世界里。

    当然,国人也曾经“出走”。李耐儒说,近100多年中,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在国人中弥漫,“总觉得自己不行,而将失败简单地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否定自我,而争相向西方看齐。这样就造成了自我矮化。”现在,国人终于“衣食足而知荣辱”,开始思考心灵何以安放的问题。他们自然而然地回望,猛然意识到被荒废多年的传统经典的故园,才是心灵的归宿。

    经典是永不褪色的思想

    热爱传统经典,与家庭影响密切相关。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很多选手之所以热衷传统,都是受了家庭的影响。“诵读探花”张人匀只有7岁,但从小在外公的指引开导下,已经可以背诵700多首诗歌。领诵者、百强诵读达人赵倬成对青年报说,他幼时就和当语文老师的妈妈和传统爱好者的爸爸一起背诵经典,而且年纪越小,对经典的记忆也就越深。

    可以说,正在寻找心灵故园的家长们正在觉醒。他们对于传统经典的热情正在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后代。这自然是传统之幸,也是民族之幸。但有一点毋庸讳言,由于长达上百年对于传统的轻视和荒废,人们在传统经典的接受上已经出现了裂痕甚至断层。这裂痕,使得人们对于传统固然拥有一腔热情,但仍感茫然。

    究竟什么是国学?李耐儒昨天对青年报记者抛出了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穿着汉服,摇头晃脑地在那里背诵诗词,就是国学?这种理解显然过于肤浅。“我认为真正传统经典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是3000年永不褪色的思想和理念。这里面有礼义廉耻,有家国抱负,有道义担当。”推广发扬传统经典,首先就必须要弄明白这些问题,才可能不入歧途。而像此次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就有一种引领的作用。

    李耐儒认为,传统经典的魅力不止于诵读,更在于践行。“我们讲究‘知行合一’,要在躬行中融入儒家精神,修身立德。”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
   第A03版:综合
   第A04版:专题
   第A05版:专题
   第A06版:文体
   第A07版:文体
   第A08版:文体
   第B01版:青年周刊
   第B02版:青春逗
   第B03版:封面故事
   第B04版:封面故事
   第B05版:封面故事
   第B06版:知道分子
   第B07版:海派作家
   第B08版:后花园
走出迷茫 经典才能传承
著名作家张贤亮逝世
2014 adidas ROCKSTARS 中国区大赛再战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