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后花园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综合

第A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2014年09月2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路牌
有温度的蓝屋

    □陈诗松

    走进繁华热闹的香港湾仔街市,穿过庄士敦道、皇后大道东等大道,一大排彩色的屋子出现在眼前,沿着右边那条窄窄的石水渠街往上走几步,就是要寻觅的那幢全身上下“穿”着蓝外套的蓝屋。

    作为一栋具有70多年历史的战前楼宇,蓝屋是香港的一级历史建筑,也是香港少数余下有露台建筑的最具特色的唐楼。这里为什么叫蓝屋?那得要问一下维修工人了。据说当年蓝屋在修葺时,油漆工人手上就只有蓝色的油漆,所以就把建筑物的外墙涂抹成蓝色。

    眼前的蓝屋有四层楼这么高,楼里的横梁、楼梯、扶手等不少内部构件,依然还保留着原先的木质结构。蓝屋内曾经有一间二次大战前湾仔区内唯一的英文学校“一中书院”、一所为小孩提供免费教育的“镜涵义学”,还有一所由黄飞鸿徒弟林世荣的侄儿林祖开办的武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所历史久远的近百年老房子,虽然没有冲水马桶,但现在还有居民住在其中。

    在繁华的都市里生存了这么久,和政府的保护是离不开的,蓝屋的改造堪称香港古建筑保育活化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当中,保护古建筑的唯一方式即不把它们拆掉,然后尽可能地商业化。蓝屋本来也是被计划打造成以茶艺和医疗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却引起了本土文化保育人士的反对。人们认为蓝屋代表了香港的社区内涵,应当将之保留下来。

    2010年9月,香港立法委批款5609万用于蓝屋改造,首次采用“留屋留人”的方式,14户居民继续住在蓝屋里,同时开设一些小食店及糖水店增加人气。而一楼的空间,在两家基金会的支持下变成了“香港故事馆”,里面有主题展览,居民生活物事的收集展示,让来访的游客可以窥见香港早期的生活文化。但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这片社区居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这里一大片成熟的社区文化,和这栋建筑一样被保存了下来。

    在蓝屋门口的预告栏里,写着近期的活动。在这里,每周四都有不同的社区活动,每月第一个星期四晚上是蓝屋电影放映会、第二个星期四是黄昏音乐会、第三个是画画、第四个是开放集市。平时还会有街坊小朋友的英文创作班。

    一楼的这个香港故事馆其实不大,但是却布置得相当丰富。屋里有一个图书漂流站,还有居民自制的社区报,还有不少开放议题,比如“现时的退休制度有什么不足”、“如果你有这些权力,你会怎样运用”等,大家可以写下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

    在蓝屋,看到的一个高频词汇是:街坊。来参加活动的都是街坊里的好邻居,来维护蓝屋运营的也是街坊里的义工,屋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义工还热心地给我看了黄昏音乐会的照片,夕阳下,几十号街坊排排坐在蓝屋门前的台阶上唱歌、欢笑。虽然历经世事变迁,但蓝屋依旧保有温度。

更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
   第A03版:综合
   第A04版:专题
   第A05版:专题
   第A06版:文体
   第A07版:文体
   第A08版:文体
   第B01版:青年周刊
   第B02版:青春逗
   第B03版:封面故事
   第B04版:封面故事
   第B05版:封面故事
   第B06版:知道分子
   第B07版:海派作家
   第B08版:后花园
吐槽饥饿营销
软件要及时升级
明星们的罗生门
有温度的蓝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