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海派作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综合

第A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2014年09月2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念念有词
香榧子 喷喷香
袁念琪

    说到香榧子,上海人也把打响指叫“响榧子”。手指上沾点水,打起来就显得更响。响归响,但又不能吃。

    淡咖啡色的香榧子像子弹头,一头尖来一头圆,大小长短与橄榄差不多。在圆端两侧,各有一个微微突起的小点,宛如它的两只眼睛。吃香榧子不用嘴咬,只要伸出拇指和食指这两根手节头,捏住这眼睛往里用力一按,香榧子就壳开肉出。

    这时的香榧子,还穿着一身黑衣。起初用香榧壳刮,去了黑衣才入口。后说这黑衣能打蛔虫,就不刮而一块落肚;达到苏东坡说的“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过了与蛔虫打交道的年龄,就刮了黑衣吃。脱了这件衣的香榧子,卖相好看。不仅色如玉,全身镶着一道道如蛋糕上裱的花纹;难怪有“玉榧”之称。有人把香榧子的这一特征用来喻人,说某人像粒香榧子,破了壳还看不清他的面目,因为里面还裹着一层黑衣。

    香榧子是咸滋滋的,壳上的白霜就是盐迹。香榧子由炭火烤熟。我听产地的老乡说,2斤生香榧,烤熟后只有8两。除了用木炭文火烘烤,还可像炒其他干果那样的炒,不同的是要炒几回才成:先用砂炒香榧,出锅浸人盐水;捞出沥干后再放入锅内炒熟,这是双炒。也有多炒一道的,在浸盐水前先浸冷水中,捞出再炒。可谓三炒。

    南宋时的安徽歙县人罗愿,在其《尔雅翼》中传授好香榧的标准:“以小而心实者为佳。”当代人则把检验标准归纳为:一捏就开,香脆而有回味。

    香榧子确实是名副其实,有着一股独特的香气。据说,杨贵妃常将香榧子研成末后冲服,以获体香,欲与香妃试比高。但也有人觉得它有点药味,吃起来味如嚼木。大多数人同我一样是越吃越香。与吃小胡桃一样,属于吃起来就停不下来、收不住脚的零食。其实,香榧子所含的脂肪油也不少,说是超过了花生和芝麻;可你吃在口中只感到香与脆,而不觉油多。

    说香榧子得名是拜秦始皇所赐。公元前2世纪,他在会稽尝到香脆的“柀子”后,便将“柀”赐为“香柀”,而又因“柀”的木纹“斐然有章采”称为“榧”。最早吃香榧的文字记录在汉朝。到宋代,香榧这一干果中的珍品就被列为贡品;而苏东坡的《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更使香榧美名远扬:“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

    在去年的元宵节,去了休宁鹤城乡的右龙村。这个唐朝末年所建的村庄,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村在大山深处,是新安江源头所在。才入村口,就见到一棵两人抱不拢的参天大树,上有一铭牌:香榧。1000年。

    右龙村是个香榧村,其中“香榧王”高40米、胸围3米、冠幅80多米,树龄1200多年,为华东地区目前树龄最长、树干最高,树冠最大的。村里有老人见它结过两次果。第一次在1949年,结7颗香榧子。第二次是1976年,在结过7颗香榧的同股枝丫上又生9颗。

    香榧结果有特点,人称“三代果”。即今年的成熟果和明年才成熟的果是两代果实同挂一树,同时,又有花芽在孕育新一代的果实。人们寄诸多美好愿望于香榧。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
   第A03版:综合
   第A04版:专题
   第A05版:专题
   第A06版:文体
   第A07版:文体
   第A08版:文体
   第B01版:青年周刊
   第B02版:青春逗
   第B03版:封面故事
   第B04版:封面故事
   第B05版:封面故事
   第B06版:知道分子
   第B07版:海派作家
   第B08版:后花园
香榧子 喷喷香
槠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