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封面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青春逗

第A03版
封面故事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1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后,夹在时代断层中的一代(上篇·脱“旧”入“新”)
60后70后觉得,他们虽然不成熟,却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青年报记者 严柳晴

    承让,承让!

    我们身后的舞台,就交给你了。

    80后,看不懂,

    好神奇的生物……

    龚滔 绘

      编者按

    他们是创新的一代;也不乏保守的旧影。新旧两面同时交集于一身。学院调查从人的群体抽象成数据。而我们收集到的故事碎片,却是从“数据”还原到了群体。本版撰稿     

前辈视角

    从小被宠爱普遍不成熟

    但看久了也能看到优点

    “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在公益组织里,都是80后的身影。而相比之下,60后、70后更眷顾自己的事业和小家。”

    80年代,初出茅庐的70后给人印象如何?那是一群“牛仔裤青年”,惊世骇俗的喇叭裤,walkman,曾被60后非议。

    本世纪初,职场上冒出了80后。他们青涩、敏感、自我,轮到70后站在前辈的立场来非议他们了。80后也因为他们与60后、70后们的与众不同,“更潮更酷”,一度被偏见给“妖魔化”了。

    媒体人老吴回忆:对80后年轻人的大规模报道,几乎都集中在2003年-2004年,在他工作的都市报,编排了大量报道,讲述80后群体。在人们眼中,这是一群“小孩”,年纪小,又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爱,心里成熟度太低。

    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称,2004年,课题组最初开始“长三角群体研究”时,将眼光瞄准了80后,因为80后“是特殊的一代人”。

    “我们刚刚开始做80后的时候,我们说80后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跟前面的几代人都不太一样。我们也疑惑:怎么去研究他,这一代人未来会怎么样,他们能够扛得起中国未来吗?”

    “大家都知道这一代人有很多特殊的特点,它的主体,特别是在城市中,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紧跟着改革开放。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玩着电子游戏机长大起来的一代人,和以前的60后70后不一样。”彭希哲语速渐快。

    彼时,媒体充斥了80后的多重形象——做了教师,不懂修身;“早婚”、“闪婚”,不懂互相沟通和包容;当了父母,不懂承担家庭责任。

    在70后眼里,初入职场的“80后的实习生”更加稀奇古怪,想法多,不靠谱。事情没做完,责任推给别人。其他的先别说了,反正不够循规蹈矩:老一辈讲话,“80后”最爱抢别人的话口。如果换作70后,一定不声不响了。

    然而,随着与80后群体共事渐多。老吴也逐渐改变了看法,对80后渐渐有了好印象:“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在公益组织里,都是80后的身影。而相比之下,60后、70后更眷顾自己的事业和小家。”

    不管怎么说,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终究很不一样。

       崭新世界

    加班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就业前景婚姻大事事事闹心

    “网上烂帖一连串,简直危害社会。说什么‘没有房子,我不嫁他’。害得我至今都谈不成恋爱。”

    “他们这一代人正在进入工作、学习,组建家庭,同时也开始有小孩,开始照料老人,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承上也可以启下,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社会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彭希哲说。

    80后生活的“新”,正来自于世界的新。从80后成长一开始,他们就接受着各方面的“国际化”——小朋友们开始学3L英语,新概念英语。80后被父母要求学习乐器,学钢琴、电子琴。学校登台表演时,群星璀璨。80后的徐洋小时候被母亲要求学钢琴、大提琴。后来,学业压力渐增,如今母亲退休在家,掀开落灰许久的钢琴盖。“小时候她陪我练琴,现在调了个个。”

    世界的“新”观念,也许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大模式,但带入了个体生活的改变。“我很无聊,但同学很有趣,他们为我开了一扇扇的窗。”1988年出生的韩立秋本是个“差生”,从小埋头于习题,苦于追赶“平均分”。高二那年,学校开通选修课,老师把课堂搬到教室外的绿化带,他从此爱上生物学。

    一边,国家渐渐开放,归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开放,使得这一批80后“登高望远”;另一边,80后其实又不怎么走运,经管外资企业不断进入国内,重要职位却都被70后给占了,80后大量打杂。

    “你不能找个不加班的工作吗?”60后的家长对80后的子女说。“不加班怎么赚得到钱?”80后子女反驳。穿西装、说英语的小白领的生活,身在高校的80后一度神往。但步入职场生涯,犹感跳入火坑——加班加班再加班,小夫妻新婚之夜住睡袋。“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80后这一代,金融行业毕业生一度吃香,各高校金融专业攀居榜首。2006年,蒋黛西参加高考。素来默默无闻的对外贸易学院录取分数线一跃超过第一批本科录取线。后来,这所“二本牛校”又和金融学院等几所学校并肩成为“最牛二本”,蒋黛西报考金融学院,却对金融毫无概念。“老妈说,会计、金融是狗皮膏药,哪里都能贴。”在蒋黛西生活的老居民区,谁家有个金融行业的孩子,家中门楣都如镀金一般。 

    金融行业的入行门槛水涨船高。60后回忆,昔日柜员只要中专生。到80后工作时,银行柜员的学历门槛抬高到“名校本科生”。 工作内容无非是:数钱,开会;开会,数钱。蒋黛西想停止数钱生涯,却放不下银行的福利和体面的职位:“出去介绍对象,说是银行的,总是受欢迎一些。”

    但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是香饽饽,不,应该说随着世界变化太快,大多数80后都为专业不紧气,工作不顺心,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闹过心。

    “我们参加工作时,就业难了。我们要结婚时,房价上涨了。”“网上烂帖一连串,简直危害社会。说什么‘没有房子,我不嫁他’。害得我至今都谈不成恋爱。”80后倒起肚中苦水如滔滔江水。

    物价高涨,度日渐难,房价高攀,哀鸿遍野,谈个朋友,啥都没有,免谈。这是80后们普遍遭遇的“新形势”。

    1989年出生的张佳羽至今存折上没超过五位数。工资不涨,房租乱涨。张佳羽有怨气:找好工作,不都得拼爹吗?

    怎么来看拼爹?课题组成员胡湛博士表示:在高收入群体中跟父亲的职业有一定相关性的,父亲的职业好,子女的收入高。但是中低收入的关系不是那么明显,“此外对80后的收入水平来讲,跟父母的学历相关性比较明确,父母的学历如果在大学及以上,他们的子女过半都是高收入,而且我们发现,母亲学历影响相对父亲还要稍高一点。”拼爹不值得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不过看着有些人在不平等的起跑线上过于轻松地得到了你玩命拼搏才得到的东西,有些80后难免还是要在背后酸溜溜地吐槽上一句,“世界上有种讨人厌的东西,叫X二代。”

     思想变迁

    “乖孩子”长大知“逆反”

    新思路、新活法层出不穷

    “这个时代是个渐渐走向开放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要想活出个样来,也必经这样的蜕变,不再是60后70后那种稳守铁饭碗就能找到一辈子出路的情况了。”

    在80后的印象中,父母老师当年给自己灌输的理念,就是:“听话”的小孩是好孩子,认真读书的孩子是好孩子。这是对的吗?成年后的80后们才开始集体反思这个问题。

    80后媒体人王之越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小学教师。他从小受到传统教育,个性清高。“如果父母觉得,隔壁邻居家孩子不好,那就不客气了——这种淘气的小孩,别和他们玩。”  

    但世界变化快,身在其中,岂能不变?

    求变的契机,从自己的经历而来。王之越的思想变迁,来自于和外地学生一同求学的经历——在他就读的新闻学院,120名本科生,只有12个上海人。外地人占据了主题,也占据了小团体中的“主流价值观”。在同学眼里,上海男生戴着围兜买小菜,跟在老婆身后数私房钱。王之越偶然听到议论,内心不满,奋起反抗。但那股瞬间的冲劲,却被自小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养成的本分、内敛的性格消耗殆尽。“一犹豫,一缩,就没去‘挑事’。”

    “我本来是个内向的人,但后来进了社会,才意识到需要改变,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开朗的人,哪怕是矫枉过正,变成一个‘十三点’。因为这个时代是个渐渐走向开放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要想活出个样来,也必经这样的蜕变,不再是60后70后那种稳守铁饭碗就能找到一辈子出路的情况了。”

    之所以认识有了这样的改变,源自于毕业之后他做了记者。原来以为,记者就是个“书生”行当,靠文笔就行,后来发现错了,文笔并不是唯一的。另一大关键是交际,要打开自己。“你要和乞丐聊天,要和官员聊天,要和文盲聊天,要和教授聊天,要熟悉各行业人的思维方式,变成一种职业习惯。“父母的经验够用吗?完全不够!”

    除了对待一本正经的事业,80后在转换着新思路。生活也是这样。80后里冒出了各种新奇的活法,“乐活”、“素食“、“辞职去旅行”……想到了就去做,放肆要趁年轻,“珍惜青春”的观念普遍很有市场,而60后70后曾叨念的,“把青春献给XX”,已成了过去式。 

    80后还学会了一招前辈们不会的“自嘲”。比如自我划分了“三类青年”。并有了一群“伪文艺”:初中的时候读《萌芽》,大学年代玩豆瓣。他们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再不疯狂就老了。”“伪文艺”被调侃成“现代四大俗”——从小有个音乐梦、辞职开间咖啡馆、改变世界要创业、放下一切去旅行。段子一出,再度被调侃:这不就是红楼、水浒、三国和西游吗?

    80后的新鲜想法,一茬接着一茬。

    “80后”课题组陈斌斌博士介绍了一组“重口味”数据。80后群体中,未婚同居的比例达到了43%。恋爱半年到一年左右同居者,达到了40%左右。其次就是6个月之内的也达到了30%左右。恋爱一年之内就同居的人数占到了70%左右。他们的生活方式,倒收获了极好的效果。比如同居,“我们数据显示,其实同居并不是件坏事。调查显示,结婚之前,同居了一年半及以上,他们的婚姻满意度质量是非常高的。”

    1981年出生王林,在右手臂纹了图案。“父母说,你要是文身,就别进这个家门,但我还是这么干了。 

    1986年出生的杨艺婷步入婚姻。家里像个小国家,夫妻双方设“独立财政”系统,彼此互不干预。老一辈看不惯:过的是什么日子?

    有人结婚却“丁克”,不生孩子只养猫;有人婚前签协议,还没结婚就想离,有人老一辈都抽搐了:看不懂。80后倒是淡定,“换种活法挺好的。”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青春逗
   第A03版:封面故事
   第A04版:封面故事
   第A05版:封面故事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后花园
   第A08版:知道分子
60后70后觉得,他们虽然不成熟,却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