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4小时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4年03月20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交大“慕课”平台推精品课程 唐诗宋词将与全球学习者见面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交大建设的翻转课堂。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编者按

    一台电脑加上理想的网速,正在上海的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耶鲁、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精品课程;与此同时,远在另一半球上的哈佛大学学生也可能已经在本国修上了中国高校的课程。
    “慕课”,这种伴随着互联网兴起的新兴学习模式,到底有何吸引力,它在中国,又能走多远?

    今年4月1日和4月8日起,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有2门和1门课相继亮相“慕课”平台Coursera,与全球学习者见面。其中,复旦大学是首度亮相,交大则在之前开设4门课程的基础上,重磅推出“唐诗宋词”,再一次把中国传统文化摆在了全球学生的面前。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复旦:截至2月底报名人数突破5000人

    “我教了32年书,没想到,课还能以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上。”由复旦大学教学名师、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执鞭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将成为复旦大学登陆全球“慕课”平台的首门课程,4月1日起将正式与全球学习者见面。

    截至2月底,选课人数已经突破5000人,从地域来看,也是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复旦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也有不少学生认为上线太慢,不过校方并不以为然。“课程酝酿准备需要时间,这是我们代表复旦特色和形象的第一门课程,我们需要与有意愿开设课程的老师反复商讨达成共识,我们不希望赶着日期急于推出不成熟的产品,这样对使用者来说也不尽负责。同时,我们也在推动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的联动改革,这也需要时间上的配合。”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颖回应道。

    记者了解到,这门从4月1日起开设的课程,将总计拿出80个名额开放给校内选课,换句话说,这80名复旦学子可在每周的任意时段去看完视频,并完成分享讨论,除提交作业之外,还有数次在实体教室与程士安面对面讨论的体验,这部分学生可以获得校内的学分。

    程士安说,课程4月1日上线后,第一堂线下课程将以“本科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在校园内向复旦师生开放,并通过现场视频直播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之后,将与选课学生围绕线上课程的八大主题,展开深入、充分的小组讨论,在Coursera平台上选修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

    届时,还将根据各方的反馈,不断更新与扩充授课内容。不仅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反馈给社会,网络平台上的争鸣与声音也能及时回传课堂,实现在线课程与实体课堂“同步”互动。

    程士安说:“课程内容本身就讲述大数据时代众多独特、有趣的信息传播现象,我们更有必要亲身体验内容上云端,课堂上云端,学生评价上云端的教学过程;真切感受在线授课的公开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性,以及评价的挑战性和尖锐性。”程士安表示,自己幸运地成为了复旦大学第一位尝试者,既兴奋又紧张。

    交大:建2间翻转教室,学分认证有变化

    不仅是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从4月8日也将在Coursera平台发布人文艺术类课程《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与《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同时将探索新的学分认定以及教学方式改革,为此,学校还专门先行建设了2间专门为了适应“慕课”特性而设置的翻转教室。

    事实上,早在2013年12月2日和今年1月1日,上海交大已经总共推出了4门课程。“《数学之旅》、《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首批上线的两门课程。‘慕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水平大学,高水平教授,我们在课程的择取上也是希望体现于此,尤其是《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课程,我们还希望在潜移默化间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事实证明,从修课学生的覆盖面就可以看出这样课程对社会学习者的吸引力。”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江志斌说道。

    据介绍,交大的这4门课程上线,修读人数超过50人的国家和地区达65个,总人数达到6万人次。“教学语言为中文,用户需要通过注册后使用,免费开放使用,学生助教也帮课程完善了字幕翻译。这是交大第一次拥有如此巨大数量的全球各地学生修读课程,对提升我校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交大“慕课”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余建波介绍道。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上海交大今年同样会推出“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试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使得线下互动讨论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专门建立了2间专属教室,不同于一般的阶梯教室自习教室,翻转教室则全部呈现圆桌式的陈设,创设更好的环境。”余建波说道。

    至于广大学子还十分关心的学分认证问题,余建波说,对于校内参与交大在线课程选课的学生以及长三角相关高校的学生,这学期开始都可以陆续做到了。考试方面,则可以通过在线下专门组织设点来进行考核。

    难点

    学生从百人到万人课怎么上?

    老师压力巨大害怕被炒

    “在赤道为地球做一个箍,紧紧箍住地球。如果将这个箍加长1米,一只小老鼠是否可以通过?”如此诙谐有趣的提问是“上海交大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王维克在Coursera平台上主讲《数学之旅》时抛出的。

    据了解,该门课程严格意义上说属通识课程,希望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不期望能到达多少景点,而更关注同行者心与心的交流,希望在交流中了解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它在科学、人文、文化甚至生活上所起的巨大的作用。 

    王维克坦言,虽然以前也录制过视频公开课,但带有“慕课”互动特色的网络教学体验还是第一次。“传统课程教学,最多不过百人,而在线课程,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这种受众群是过去不可想象的。当我知道有超过1万学生选课时,心里还是挺激动的,一个教学的舞台瞬间就扩大了N倍,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压力。”

    复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虽然要在4月1日正式上线,但她预见说,一旦内容上云端、课堂上云端,过去学生碍于面子对老师的评价手下留情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因为一旦在上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一定会或尖锐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上课体会,甚至直接“炒”掉老师退课了之。

    “如果同样的课程,你的讲课不精彩,不能提及学生兴趣,而相似的内容他又早已通过在线课程获取到了更高质量的教学,那他就会用脚投票。要么逃课,要么即使受制于纪律要求勉强出现在教室,但他一定只做那些自己关注的事情。这样的老师,讲台怎么还能站得稳呢?是不是还有存在的空间呢?”程士安认为,虽然这一切还没发生,但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定义教师价值问题的时候。

    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交流反馈

    交大老师王维克对于第一次试水后的效果,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不可否认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以及教学改革的促进意义,但是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自己则无法感受到学生的第一反应,这让他颇感不适。

    “过去我也录制过精品课程公开课,那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实体授课环境,一部摄像机,或拍拍我,拍拍黑板上的公式演算,还有学生们的课堂反应,虽然最终视频拍摄遭到部分严苛网友的吐糟,但那是真正的课堂。如今的在线课程则要求,录制时我是直接对着镜头讲课,以求播放视频时,课程就是专门对使用者个体讲学,收视体验是增强了,但是当我讲述知识点、或者发起讨论时,我缺少学生们第一时间的表情反馈,这一点哪怕是细微的交流互动恰恰是左右教师如何继续上课的关键要素。”

    正是如此,王维克认为在线教育颠覆大学,取代真实校园的这一天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但只有融合才是最好的办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介入大学教育,功能、效率、教学都会受到影响与促进,但一个真实的大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和有激情的老师共同作用和影响,才可能造就一流的大学。网络毕竟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性的手段,高新技术并不能包办一切。我想,将两者融合,产生的化学效应一定强过任何一方的独自存在。”

    [名词解释]

    “慕课”

    实为英语“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的出现,让人们不论肤色、年龄、学历、国别,都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享受着几乎都是免费的学习盛宴,这场重大学习变革,不仅打造出了大学课堂的新模式,也让中国大学感到了机遇与挑战。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4小时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青年
   第A09版:青年
   第A10版:小人物
   第A11版:小人物
   第A14版:马航客机失联
   第A15版:学记团
   第A16版:影像
   第A17版:城市目击
   第A18版:文体
   第A19版:文体
   第A20版:文体
   第A21版:文体
   第A22版:文体
   第A23版:维权
   第A24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汽车专刊
   第B05版:汽车·综合
   第B06版:汽车·专题
   第B07版:汽车·专题
   第B08版:汽车·综合
复旦交大“慕课”平台推精品课程 唐诗宋词将与全球学习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