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014全国两会

第A03版
2014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2014年03月0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失一城仅存一店 “独苗”季风,已无路可退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季风书园华师大店已经悄悄关门。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马骏

    复兴西路24号季风旧址,现在是服装店。

    百脑汇二期的季风旧址,现在是餐厅。

    来福士5楼的季风旧址,目前是服装店。

    季风书店静安寺旧址。

    2月下旬季风书园华师大店悄然关门。这家著名的人文书店、上海的文化地标,从1997年开始用了11年的时间从1家门店发展到最鼎盛时期的8家门店,然而,仅仅3年多时间,季风又回到原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退败有一种必然性。
    现在季风要做的应该是更为积极的自我挽回。季风或许还有机会。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漫长的告别:季风是如何渐行渐远的?

    此次季风书园华师大闵行校区店的关门,一些现象似乎比关门本身更值得玩味。季风是2月19日在官博上宣布关门的消息,但在2月21日青年报率先报道此事之前,这个本足以激发读书人无限怅惘的信息,却没有引起关注。后来才知,这家书店其实早在2月初的寒假里就悄然关闭了。竟也没有一丝不安。一切都是见怪不怪的样子。

    “季风关门不是新闻,开业才是新闻。”新闻人对于这家全国著名人文书店的新闻判断,隐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过去的四五年间,季风始终在与各家门店不断作着告别。这个挥别的动作如此频繁上演,以至于书店关门这类含着悲伤意味的事情,竟然成了习以为常的木然。

    这场漫长的告别是何时开始的呢?那是在2008年的年中,季风陕西南路旗舰店突然传出可能关门的消息。原因是10年租约到期,房东要把租金涨10倍。后该店虽经新闻界和文化圈声势浩大的“保卫季风”的运动而得以留存,但这件事第一次让人意识到,俨然已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生活一部分的季风,也是可能失去的。

    这个不祥的预感,在两年之后成为现实。2010年5月,在徐家汇百脑汇二期开了仅9个月的季风概念店,按照租约,这家书店本可以存在至少6年。但每天仅1000元的营业额,让当时季风的老板严搏非陷入绝望。他选择了离开。

    有人说,这次是热爱季风的人抛弃了季风。因为他们的热爱停留在嘴上,没有变成实在的支持。在网店低折的诱惑下,读者也并不那么靠谱,是季风体味的一个教训。

    无论如何,季风的“风景”就此被拉开了一道缺口。这道缺口的可怕效应在2011年季风所遭遇的灰暗中很快得到印证。这一年他们就失去了3家书店。季风艺术书店、季风静安店和季风来福士店相继关门了。原因都是租约到期,租金上涨,而季风无力面对。

    也就是在2011年这场洗礼之中,读者渐渐地感到,失去季风似乎不可避免了。所以当2013年1月,开了15年、几乎是门店中最老的季风莲花路站店因为房东不同意续约而被迫关门的消息传来时,舆论出奇的冷静。没有呼吁的声音,只有默默的注视。而到了这次华师大店因人流量不足而主动撤退时,似乎连注视也没有了。

    就在外界的习以为常中,季风与这座城市也渐行渐远。

    季风新老板:壮士断腕本是必然

    现在,要找季风书园的现任老板于淼其实很简单。他经常就在季风的上海图书馆店里。见到记者,为人和善的于淼总是招呼到书店的咖啡区喝一杯。而随后他轻和柔缓的讲述,总让人觉得他现在并不太忙。

    于淼把季风华师大店称为“鸡肋”。在丢掉这块“鸡肋”后,作为季风董事长的于淼事实上只能在季风上图店里办公了。这是季风硕果仅存的门店。于淼已经无处可去了。

    业内有一个假设,如果换作前任老板严搏非会怎么样?一定会“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失去之前自己拼命得来的阵地,是一种折磨。但是现在“无处可去”的处境,显然是于淼自己选定的。作为一家书店年轻的接手者,他没有包袱,他能比前任更果断。

    一切似乎都已在季风陕西南路旗舰店过去几年不可遏制的飘零中一览无余了。新闻界和文化圈对这家季风旗舰店的拯救有两次。第一次如前文所述,发生在2008年的下半年。当时最有名的一句口号是“地铁站里不能只有哈根达斯(商业),而没有哈贝马斯(学术)”。

    这句强有力的口号,显然将地铁公司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似乎不让季风留下,就是“没文化”。这个责任是重大的。于是经过半年不断僵持和不断谈判,这家书店得以保留。严搏非与地铁签了“2+1”协议——续约2年,第3年有优先签约权,店面的一半租金维持10年前的标准(每平方米6元),另一半则涨到不低于每平方米20元。

    当时一篇报道的名字就叫《季风保住了!》。胜利的欢欣溢于言表。

    然而3年过去了,季风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2012年末,季风与地铁方面的3年租约到期,依然是租金要涨,而季风无力承受。于是有了第二次拯救。但是如果说第一次拯救是感性的理想主义式的,第二次却看到了理性的影子。

    另一个声音出现了:哈贝马斯固然需要,但为保住哈贝马斯而拒绝哈根达斯的巨额成本,难道必须强加于人吗?以文化的名义进行逼视和审判,这在市场经济之下,显然不公平。

    所以2013年3月的最终方案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季风可以留下(为了体现所谓的文化),但必须挪一挪位置。保留季风的成本也不再由作为企业的地铁公司承担,而是由作为公益单位的上海图书馆承担。在不懈地撼动下,商业最终掘动了季风的根基。

    避免“不甘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也就是在2012年末季风旗舰店风雨飘摇之时,严搏非和季风书园的忠实读者、70后企业家于淼作了一个交易:严搏非保留季风部分股权,但由于淼控股,于淼也由此成为季风新的董事长。

    应该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于淼,从季风旗舰店的际遇中,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看到了商业大潮中实体书店的无奈(因此也有人说,于淼接手季风是理想主义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次于淼会如此痛快地关掉华师大店,即便“无处可去”,也没有一点“不甘心”。似乎本应如此。“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就是集中精力把季风上图店做好。”他说。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014全国两会
   第A03版:2014全国两会
   第A04版:2014全国两会
   第A05版:2014全国两会
   第A06版:2014全国两会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青年
   第A11版:城事
   第A12版:城事
   第A13版:城事
   第A14版:城事
   第A17版:益友圈
   第A18版:文体
   第A19版:文体
   第A20版:文体
   第A21版:青女郎
   第A22版:亲子
   第A23版:维权
   第A24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市场消费
   第B05版:市场消费·非常品
   第B06版:市场消费·综合
   第B07版:市场消费·家居
   第B08版:青商汇
再失一城仅存一店 “独苗”季风,已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