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4小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4小时

第A03版
城事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2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时评
“院士成花瓶”呼吁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熊丙奇

    前不久,已届80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向校方提出退休申请,学校领导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拒绝。沈国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现在最羡慕的人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准退休”的院士秦伯益——今年81岁的秦伯益曾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在2005年正式获准退休。

    日前,秦伯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当年选择退休是因为“不愿再被当花瓶”,不愿再“被利用”。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很多学者穷其一生都希望享有院士身份的荣耀。单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退休院士秦伯益,还是最近因申请退休遭拒的沈国舫,都十分值得敬佩。这两位老者自愿退休,引出了院士退休机制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反思:为何院士会沦为一些地方和高校装点门面的“花瓶”?

    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利益”二字。当选院士不仅关系到学者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也与该学者所在机构以及当地政府的荣誉与利益密切相关。在这种扭曲的利益格局中,高校或研究机构拥有院士就意味着占有了得天独厚的学术话语权。正因如此,众多机构乃至政府部门都想尽办法争抢院士,院士的遴选与管理机制也由此出现严重异化。

    异化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院士评审环节,存在“跑要”等公关现象不在少数;其二,在新当选院士中,有行政头衔者占绝大多数,有“权力通吃”的嫌疑;其三,当选院士四处兼职,统计显示,院士平均兼职达7项之多;其四,院士涉嫌学术不端的多有曝光,却鲜有人因此被取消院士头衔。

    院士制度的扭曲和变异,不仅会导致院士公信力下降,也会使这一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解决院士制度异化,还可以推动院士制度“去利益化”。如果当选院士只有荣誉而没有学术特权,将会给那些热心科研的学者解除枷锁,有助于他们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否则,在具体利益的纠缠中,有些院士恐怕不会愿意退休或退出,而是希望一直用院士身份谋利;一些与院士相关的既得利益者不让他们退出或退休,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一直扮演“花瓶”角色。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4小时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青年
   第A08版:青年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健康专刊
   第B05版:健康专刊
   第B06版:健康·养生
   第B07版:房产
   第B08版:房产
热点不过夜
一根豆芽几多毒
“院士成花瓶”呼吁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返航?一场虚惊
两成女性遭家暴
潜逃22年终落网
生日变忌日,悼
建弃婴岛引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