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青年视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3年04月0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回应”为何总是“冷处理”

    □严辉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07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2.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处理新闻事件时“热回应冷处理”的情况多。78.2%的受访者认为“完善问责机制”才能走出“热回应冷处理”怪圈。

    (据《中国青年报》)

    盘点近期一些著名的“烂尾新闻”发现,“热回应冷处理”很流行。比如,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事件的责任认定结果未出,案件尚在积压;山西洪洞水库坝体坍塌事件群众损失正在赔付;同期其他众多的热点事件照例都在“调查中”……

    热回应,表明政府部门开始被动地适应新媒体时代,面对舆论监督虽然还坚决抵住政府傲慢的大门,但是接收和反馈信息的透气窗口总算是稍微打开了一些。这样一来,政府可能听到外面的声音,呼吸到网络新鲜的舆论空气,也学会了在适应与调整中徘徊。实际上舆论热点有热点的威力,对待丑闻政府部门再坚持死不承认,就可能遭遇网络监督的持续发酵;于是做出一个迅速且高调地回应的姿态,总是好处多多的。这样就可能在网络舆论的遭遇战中赢得时间,夺回发球权,争取主动,控制节奏。

    冷回应,又意味着政府部门夺回“丑闻”发球权以后,迟迟不想开球或者干脆不再开球。这也政府部门面对丑闻复杂心态的写照。一是寄望对手心生厌倦,自动罢战。突发事件不发生或者丑闻不曝光固然好,就是不幸曝光了,也不妨高调地回应一下之后,以事情复杂正在调查为由,边拖拉边观望。一个拖字诀,足以让众多网友心凉半截!二是等待对手转移目标,另寻目标。回应接招后,政府迟迟不开球自有不开球的好处,没准其他什么地方突然冒出了新的热点,监督的力量、媒体的注意力就难免要转移了。

    冷回应之所以会流行,还是因为“捂盖子”思维从根本上仍然是僵硬体制的有效抗体。于是调查走过场、掩饰实质问题、推出“临时工”、干脆让它烂尾等“积极回应,消极查处”必成流行动作。

    怎样才能走出“热回应冷处理”怪圈?群众的智慧总是高明的,比如,受访者给出了完善问责机制、媒体持续监督、引入第三方调查、建立舆情回应制度、及时启动司法程序等建议,这些都不妨一试。但是显然这些办法缺乏体制的强力支持(至少是真心回应)难以奏效。换言之,眼下,各级党委政府真心地支持监督还是默许“捂盖子”,才是决定性的力量。媒体和网民最多就是通过持续监督保持新闻的热度,但如果政府部门夺回“丑闻”发球权以后坚决不开球,那么网民、意见领袖们恐怕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我担心某些“丑闻”还真是可能让“热回应冷处理”化解掉了。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24小时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时事
   第A09版:事件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财经·动态
   第A14版:财经·理财
   第A15版:证券·选股
   第A16版:证券·看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微关注
   第B05版:微关注
   第B06版:微生活·城事
   第B07版:微生活·城事
   第B08版:微生活·百态
   第B09版:青女郎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2版:文娱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热回应”为何总是“冷处理”
关注卖菜不能总做“事后诸葛”
跨国企业的行为不能跨越驻在国法律
郭建波裸奔楼市政策也尴尬
政务公开何须“蓄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