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青新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4小时

第A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2年12月2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艺地道 收费实惠 长年亏本 靠生产拉链补贴维持
国营“独苗”新申拉链维修部明年关闭

    每天修理店里的客人都排起长龙,现在只有阿姨一个人懂得修理拉链。本报记者 贺佳颖 摄

    张师傅拆卸下衣摆上的拉链,钳上细小的零部件,一根报废的拉链又“复活”了……这家老牌国营的拉链厂在上世纪50年代开设的维修服务,至今已成了沪上国营拉链维修的“独苗”,一到冬季,张师傅的柜台前就排起长龙。

    90年代是新申拉链厂的鼎盛期,这家在江西北路的维修部有5位员工,如今只剩下张师傅一人单兵作战。拉链厂的经济效益长年不佳,难以维持维修部的运营。这个倍受欢迎的维修部,将要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严柳晴

    穿越半个上海 寻觅维修“老手艺”

    上周三,申城一个平常的冬日,55岁的王霞惠一早搭了班车,挤了地铁,从松江九亭赶到四川北路——她从小生活的老城厢。

    四川北路靠近武进路口还留存着几排低矮的平房。沿街的房子开成了店铺,铺子大多门可罗雀,唯有拉链厂的维修部排起了一溜长队,队伍在店门外打了一个九十度的转弯,沿着狭窄的人行道延伸开去。

    天寒地冻,队伍里的人或捧着一件羽绒服,或揣着一个背包,也有人提着一个大塑料袋,袋子里有他们积累已久的“宝货”。王霞惠不声不响排到了队伍的末尾。从她脸上的表情来看,对这里排队的“强大阵容”,她早有心理准备。

    王霞惠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嫁到四川北路一带。当时家境贫寒,过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衣服拉链坏了,就送到新申拉链厂的维修部来修。师傅们的手艺精湛,修好了,拉链活络,和新的一样。

    在老城厢居民的记忆里,一到冬天,维修部门口天天排起长队。后来,王霞惠住的老屋拆迁了,生活也一天天地宽裕起来。但修拉链的习惯难改,如今,羽绒服的拉链坏了,她就存着衣服,挑个空闲日子,穿越大半个上海,来维修部排队。

    队伍里大多是中老年人,绝大多数不在附近居住,而是从宝山、青浦等郊区远道而来。虽然吹着寒风,排着长队,口中却并无抱怨。“这么实惠的地方,打着灯笼也难找。”

    一位50岁左右的先生为孩子修羽绒服上的拉链,路远迢迢赶到中央商场维修,结果却被婉拒。他再乘公交车,拐了个大弯寻到新申的维修部,又惊又喜。“找个正经修拉链的店家不容易,摊头上的店家,总是很不放心。”

    在排队等候时,王霞惠听说了一个消息:这家修拉链的老铺子,明年将要关闭。店里唯一的工作人员,今年63岁的张师傅告诉她的顾客们,明年单位会将此地作为新申拉链厂的厂房之一,维修部不会再继续了。

    “这里关掉了太可惜!”传出这个消息时,人群中传出了一声叹息。而张师傅的表情却很平静,她用钳子咬断拉链上的齿牙,不动声色地说,“没什么可惜的,这个店,又赚不到钱……”

    修根拉链只要5元 靠工厂补贴运营

    张师傅的小工作间只有6平方米,拉链悬挂墙头,横在桌边,各色皆有,五花八门。拉链零部件分门别类,存放在一个个木质小格子里。有了这些零部件和花色拉链,一间“素面朝天”的车间显得颇有生气。

    屋子里有两台机器,一台是高频烫带机,一台是冲床。烫带机上印着“南汇电讯器材厂”的字样,如今这家机器制造工厂已经在申城消失,这些机器也成了绝版藏品。顾客交给张师傅一件羽绒服,下摆的齿牙残碎。她用剪刀将衣服下摆和拉链裁开。截下拉链损坏的部分。用烫带机烫上一道塑料带,这样,拉链的一端显得硬质而光滑。一把老虎钳衔着插件,安装到了拉链上。经过冲床加工。一刻钟的时间,一根滑动自如的新拉链就开始工作了——一全套工作收费5元。 

    每个工作日,从8点开门起,张师傅就没有空闲之时。到了中午,匆匆扒两口饭,柜台前又排起了队。来者问长问短,修了包裹修衣服。修完了全部拉链,张师傅坐在椅子上,累得不想多说一句。

    张师傅并非日日忙碌。对她来说,最头疼的并非冬季时。在冬天,维修部生意兴隆,虽然忙些却还充实。而一到夏天,生意就冷清下来,有时还是“赤字”,整日无所事事。

    维修部一年生意只兴隆3个月,而店堂里的一切开销都得靠这3个月盈利。一年到头,这里入不敷出。上世纪90年代,当厂家生意兴旺时,维修点靠补贴,养活5位员工,当时店里甚是热闹。修拉链的流程也比现在精致一些——他们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裁剪、冲压,店里还有一台小型缝纫机,拉链修缮完毕后,还有人用缝纫机将拉链和衣襟缝合,恢复原样。

    可惜的是,曾经的盛景不再复返。店内的经济捉襟见肘。员工长期领不到工资,店员渐渐流失。2010年,负责缝纫的员工带着老式缝纫机离开,店里只剩下张师傅一人坚守阵地。张师傅已经63岁了,虽然手脚还利落,却也有回家颐养天年的愿望。

    》维修部的往昔

    拉链维修长年亏本
    不知不觉成“独苗”

    “累了,做不动了。人多了,我下不了台。”张师傅不愿意透露她的名字,她不愿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早就想回家歇着了。”

    从1995年上海拉链厂转制至今,张师傅在武进路的小店铺里工作了20多年。要说新申拉链厂的历史,还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之后。当时,上海拉链企业合并成两家国营拉链厂:一家是在江宁路上的三星拉链厂,一家即是张师傅工作的新申拉链厂。新申拉链厂在江西北路开了一家门市部,接受订单,也有拉链维修业务。到了1995年,拉链厂改制后,门市部就成了正儿八经的拉链维修部。

    上世纪90年代,拉链生产正是鼎盛时期,这家维修部的开张,也是为了完善拉链厂的服务。当时,新申拉链厂和三星拉链厂都有维修部。三星拉链厂的维修部在数年前就因经济效益不佳而关闭,因而,这家在武进路上的小维修部,就成了沪上国营拉链维修的“独苗。”

    张师傅早过了退休年龄,但拉链维修一直没有人手,她选择在退休之后继续工作。不仅是拉链维修,拉链厂这几年的经营也很不景气。上海新申拉链厂业务部经理盛建国称,近几年,加工行业转到东南亚,拉链厂生存堪忧,维持维修业务已经力不从心。“拉链维修部亏本了很多年,如果想使它继续运营下去,也应当想其他的办法。传统的运作方法肯定无法继续了。”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4小时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时事
   第A08版:时事
   第A09版:事件
   第A13版:证券·荐股
   第A14版:财经·综合
   第A15版:证券·选股
   第A16版:证券·看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微关注
   第B05版:微关注
   第B06版:微生活·城事
   第B07版:微生活·城事/网兜
   第B08版:微生活·百态
   第B09版:微生活·青春荟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1版:学记团
   第B12版:影像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国营“独苗”新申拉链维修部明年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