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4小时

第A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2年12月2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雍正年间建起的奉贤华亭海塘“重见天日”后 却又遇憾事
为建公路 市级文物被“腰斩” 附近居民大多不知其身世

    海塘的断面被刷上了“废品油”,成了块丑陋的“招牌”。

    大学生郑晟骅对海塘很感兴趣,今年他提交了一份海塘保护提案,希望唤起更多人的保护意识。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丁嘉

    作为雍正年间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奉贤区的华亭海塘曾是城民们忠实的守卫者。然而,记者近期走访发现,这一上海目前仅存的较完整的大型古海塘早已不复当年的神勇,变得支离破碎。

    今年是华亭海塘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它重见天日的第16年。然而就在这十多年中,无论是修南海公路造成的近百米大缺口,还是为解决附近居民出行而开的各种小路,都在让这短短4公里的古老塘体走向“遍体鳞伤”。如今海塘残缺的身躯、满身的伤痕,在让人唏嘘之余,更似鼓槌敲打着耳畔,追问我们如何面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之殇。

    本报见习记者 吴嘉川

    》实地走访

    4公里海塘近10处被撕开缺口

    在奉贤区柘林镇奉柘公路、奉炮公路口远眺,一排悠然转动的风力发电机勾勒出了向外延伸的现代海岸线。不远处是上师大、应技大崭新的校舍。奉柘公路南侧整齐排列着高大的石塘,似乎与古书记载的当地“波涛日夜冲啮”景象应和。然而,如果细看可以发现,作为市级文物的华亭海塘如今早已残缺不全。

    整段海塘“撕裂”最严重的路口当属南北向的南海公路,路宽接近70米,加上两侧人行道,被铲走的塘体竟长达90多米。而这90多米并不是普通的海塘,在该路口被截断处10米开外的塘体上可看到碑刻“样塘”、“长庆安澜”、“屹若金汤”的字样,甚至建造者“俞兆岳”的名字……这是建造者当年用精心挑选的石料建造的样塘。然而南海公路近90米的开挖,让这处样塘所剩无几。

    东西走向的塘体另一处较大的缺损出现在了海湾路与奉柘公路的两处交界路口。作为A4高速(现称S4)海湾出口段,延伸的海湾路径直通往奉贤大学城,双向四车道路宽近30多米。

    华亭海塘东段起呈现的第一个开口是应技大北侧围墙外的塘体,这个近15米的口子与学校新刷绿漆的北门同宽,校门与奉柘公路间新摊铺的十多米柏油马路直接穿过了华亭海塘,不知何时被斩断的古石塘露出了白色的切口,而被移出的石料也不知所踪。

    在海塘身上“下铡刀”的路口远没有结束,除去大伤口,一个个小路口也让人无法忽视。据记者走完全部出露的海塘段发现,这样的“迷你”路口多为几米宽,有的设在了通往固定厂房的门口,尽管厂房门口杂草丛生、铁将军把门;也有的连接一条条村间小道。除去这些,还有可供大型卡车出入的路口,由于奉柘公路两侧聚集了不少工厂,不时就有卡车“穿”过海塘。

    4公里古文物,近10处被撕开的大小路口,路口统一的路桩把守,用以警示的红白相间色在这一排青灰色的石墙边显得异常惹眼。

    风化扬尘侵蚀塘体 小广告满身

    除去撕裂开口,风化、扬尘,甚至喷漆、小广告都让人为处在野外的市级文物捏了一把汗。

    风化一直是野外文物无法言说的痛楚,处在野外的华亭海塘也不例外。据观察,奉柘公路上主要来往重型卡车,卡车呼啸而过时地面震动感十分强烈。同时,路面扬尘除了卡车排出的尾气,还包括车辆自载的黄沙、石料等,路人纷纷掩面快步行走。

    经实地测量,石塘与奉柘公路间最靠近处甚至无法容下一人站立,暴露的石塘与奉柘公路太过“亲近”,部分条石石料有不同程度的碎裂。

    就在这样的塘体反面(面向公路为反面,面向大海为正面),小广告分外惹眼,黑色、红色油漆刷上的电话数字清晰可见。办证、刻章、租赁厂房等内容一应俱全,市级文物在这里并没有特殊待遇。绕到塘体正面,原来紧挨着的是一个废品回收处,不大的地方弥漫着浓郁的酸臭味。石塘反面遭受人为侵袭,而石塘正面大面积被树丛、杂草覆盖,让许多塘体见不得天日。

    居民学生都不知道这是文物

    虽然塘体周边设立了数块市级文物告示碑,但附近居民透露,晚上仍有一些外来村民会将碎石料拿走。据记者调查,周围也有许多居民并不了解这处海塘属文物,在这里读大学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听闻自己朝夕生活的校园北侧围墙紧挨古文物,附近应技大的学生们表情惊讶。“那堆破石头是市级文物?以前还有同学在上面走呢。”

    学生小郑甚至惊叹道:“文物怎会连个保护措施都没?还能随便拿的?”不少学生们甚至质疑“文物”一说是否以讹传讹。而记者在搜索引擎内键入“华亭海塘”,却得不到任何比较详细的碑文、历史介绍。

    当初为开南海公路被政府铲走的百米石料去了哪儿?这个问题许多当地居民并不清楚,“年代久远了,谁知道呢?也许拿去铺其他路了吧。”

    区博物馆张副馆长“揭秘”道:“这些石料现都放在奉贤区文广中心的空地上,还有一部分放在船浜村的一个地方,我们这两年是花钱让他们代为管理的。”他表示,今后会在相关资金到位后,将这些石料用于修补海塘上被附近村民私下搬走的部分。

    》调查1

    市级文物何以会遭“破相”

    塘体上的近10个缺口来历各有不同,有的是为给老百姓的“进出问题”提供必要通道,有的则是为政府大型的交通规划“让路”。其中让人唏嘘的是,整条塘体上最大的缺口——为南海公路打开的那个近百米的口子,竟是出现在海塘被评为市级文物之后。

    在柘林镇生活了近50年的一位老伯回忆说,“被评为市级文物前的1997年已经开了一个A4高速公路的路口,但也就几年工夫,又为了南海公路开了个路口,比以前还要宽。”按居民的说法,从1997年开始,4公里的古海塘就被发现“横”在了规划图上。新造的公路要通车,必须“穿透”过去。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前,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南海公路是如何在“市级保护”的身份下被开塘的呢?

    记者辗转采访到了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谭玉峰,他回忆说,当时他参与了一个“多方协调会”,由奉贤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开挖南海公路口的塘体。参与这个协调会的包括市政府、市文物局文保处(当时叫市文管会)、奉贤区政府规划部门和区文物专管部门。

    据谭玉峰介绍,当时文保处以保护文物为前提,曾拒绝整体开挖,可是经道路建设部门的专家查看、讨论后都认为,不挖是不行的,最终决定“牺牲”掉路口的整部分塘体。“这条路是市政重大工程,纳入市政总体规划,市规划局都是批准的。我们也只能在开挖的前提下,提出尽量保留更多的塘体。”

    谭处长告诉记者,奉贤区政府当时曾承诺要为塘体做一个“减法”,“比如南海公路推掉近百米塘体,他们承诺会在其他开的口子上补回来,保证海塘总体出露长度不变。”至于他们是否完成,谭处长表示这就不知道了。

    2004年上任的文物专管员王师傅清楚地记得:“我当时就接到电话,告诉我那个路口要开路,上面已经同意了,让我别管了。”但“上面已同意”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很多当地人的支持,塘外营房村和渔业村内的几位老居民都表示,“几百年前的东西为了开条路说毁就毁了,怎么会不心疼?”

    》调查2

    评上市级文物之前何以早就残缺

    除了为新建公路开出的大缺口外,整座海塘还有许多处小缺口。

    柘林镇负责海塘保护的文物专管员之一沈女士介绍说,1996年公路降坡之后发现了石塘,可当时塘体近两米的高度完全挡住路南三个村的居民出行。

    为了便民,最后不得已开出了小口让人通行,“这些小口主要开在车站附近,是为方便村里老人出行,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至于应技大崭新的校门面对的海塘缺口,她翻查了资料后告诉记者,应技大北门外的这个口子并非校方所为,而是最早夹路村的村民为通行开的口,后来夹路村动迁走了,应技大在原有土地上造了新校舍,顺势就把北门开在了那里。地上的石桩可以证明,校方并没有扩大过海塘的断裂处。

    沈女士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的那家厂房前的专属开口,也是因为当时那座工厂建造时间比海塘出土时间早,海塘拔地而起后挡住了工厂外面的路,才无奈打出了缺口供通行。“当时也想过帮工厂动迁,但可能因为经费原因,没能迁成。”另一位文物专管员沈师傅向记者透露,奉贤区每年的文物保护资金并不多,根本不够给这些工厂动迁的。

    》保护者设想

    教授欲将部分塘体收进校园保护却遇瓶颈

    尽管华亭海塘的古老事迹,正在经历着当今民间的集体“失忆”,但依然有个别有识之士已开始重视起对这处大型文物的保护工作,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方案。或许他们的所想仅仅是一种美好期冀,并不能马上落到实处,但起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灵感。如果能够“引玉”,那么每一次“抛砖”都将意义非凡。

    看护人:希望给游客开条路参观

    海塘的直接看护人王师傅告诉记者,他与沈女士、梁师傅三人是柘林社区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而他和梁师傅专门负责华亭海塘的具体保护工作。2006年文物普查开始,他与梁师傅两人骑着自行车对海塘一寸寸地定位,“我记得2002年发现了几处碑文,后来也找出了新的,目前是10处碑文。”回忆文物普查那三年,王师傅感慨颇深,“那真的是一块块石头找过去,还要卫星定位、记载在册、画图纸、拍照。”

    在他的印象里,由于石塘正面常年被树木、杂草覆盖,给当时的普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将海塘正面的草清理一下,给游客留一条参观的路,别埋没了古迹。

    他看护海塘已8年有余,每月都要巡查一次,“4000多米长,总不能让我日夜站在那边上吧。”他笑着说自己除了负责“看护”海塘,平时也非常忙碌,“我已经退休了,但是镇里聘用我负责许多镇上的文化、体育工作。”

    大学教授:建公园让师生参与保护

    由于海塘有一部分紧挨着应技大校园围墙,该校人文学院院长刘红军教授非常关注海塘的保护,他告诉记者,校方曾在修建新校区时,提出将这一部分海塘归入学校校园进行保护,然而最后却不了了之了。

    他向记者展示了2009年由他向奉贤区政府提出的《古海堤公园项目计划书》,计划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海塘的历史价值,也提出乡土旅游概念,结合海湾开发旅游这一大方向,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古海塘绵延几公里很难保护,那么人文旅游方面为什么没有涉足呢?”刘教授说道,“建造者俞兆岳在技术上作了改进,采用铁笋、铁销把条石连成一体,使其异常牢固,在施工中先筑200米的石塘样板,令全线仿效。严格管理工程质量,直至海塘全部竣工。碑文上还有工匠姓名,责任到人。非常值得当代建筑学人思考。”

    在他眼中,海塘的重大意义还不仅仅这些,他在新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堂上还曾告诉学生:海塘还有抗倭功能。他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乡土、人文教育素材,而这里许多大学生都不明白这些。

    他的计划书最终搁置,是因为建造海塘公园势必要让学校用地成为商业用地,而学校用地属性无法更改,因此此事也不了了之了。

    在课堂上听闻这些故事,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四学生郑晟骅对海塘很感兴趣。在今年夏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中,他提交了一份《亟待传承保护的历史——上海十二五规划下奉贤海塘文化的延续》的项目申报书,并最终获得一等奖。在他眼中,对于近在咫尺的文物,保护前一定要有文物意识,他想号召周围大学生进行志愿宣传。

    》他山之石

    古迹“藏”学校

    并非异想天开

    根据应技大刘教授所言,土地属性无法更改,所以海塘公园计划夭折了。但这是不是真正阻挡保护脚步的原因呢?

    记者找到了如今已被收藏进古城墙公园的川沙城墙,这座古城墙,是从小在这里生长的人们家喻户晓的“景点”,然而要知道,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没有“古城墙公园”,这座占地并不大的城墙直接纳入一墙之隔的“观澜小学”内保护,观澜小学也曾因此更名为“城厢小学”。

    浦东文保所地面文物保护科宋先生告诉记者,“以往人们来参观城墙都要让观澜小学的保安把锁打开,才能进去看,现在我们与学校协商,直接将其与小学用地分离,建立了古城墙公园。”在此之后,“城厢小学”又改回了“观澜小学”,他透露,在将其与小学彻底分离的过程中,花费了不少功夫,“当时川沙镇镇府也是出面协商,最后上报区里的文物保护计划,才出资建立了古城墙公园。”

    该城墙目前是浦东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公园内花草繁盛,一棵见证川沙人民保护城池的千年古树,倚在城墙边安静地看着周围的变化。

    另据悉,在浦东登记的131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大型的野外文物南汇城墙也藏在南汇中学的围墙内。

    》专家建议

    先要唤起周边居民保护意识

    复旦文博系陆建松教授指出,文物的搬迁、移动不仅要按程序审批,而且要附专家认证意见,最后还要甄别专家意见是否有违相关法规,“破坏文物毋庸置疑是不合法的,在我国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是有明确规定的。”

    对于大学生小郑和刘教授的做法,复旦文博系陆建松教授给出了积极的看法。他强调,文物意识是保护文物的前提,“海塘也许很长,很多人觉得难以保护,但我们可以进行虚拟化展示,首先是要让周围的居民有这个保护的意识。这是最基本的保护手段。”

    在他眼中,海塘是象征古代人民抗洪的智慧结晶,“奉贤以及上海许多沿海部分的海塘遗址,都见证了钱塘江的变迁和发展,有这样一处这么完整的文物,实在难能可贵。”他提议,绵延几公里的海塘可以在石头表面进行一些处理,起到保护作用。

    》记者手记

    文物保护不该站在现代化建设身后

    《史记》中司马迁这样记载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然而纪录片《望长城》摄制组却再也找不到秦长城的西端。

    失去防汛功能的水利工程同秦长城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模糊不清。看着“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华亭海塘赫然在列,奉贤大学城的大学生们却连柘林镇的“柘”和“拓”都分不清,要知道,他们可是破塘建路的受惠人群之一。

    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固然有很大保护难度,但却不该频频站在现代化建设的身后。破塘建路,居然发生在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塘体竟可以在“申报”、“备案”等字眼下被默认拆卸……可见华亭海塘长期以来处在一种多么被忽视的状况中,相信如果它有思想,一定会后悔自己在长眠的地下“醒”来得太早。希望通过这篇报道,能唤起更多人对这处远在市郊的古迹的保护意识。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4小时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时事
   第A08版:时事
   第A09版:事件
   第A13版:证券·荐股
   第A14版:财经·综合
   第A15版:证券·选股
   第A16版:证券·看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微关注
   第B05版:微关注
   第B06版:微生活·城事
   第B07版:微生活·城事/网兜
   第B08版:微生活·百态
   第B09版:微生活·青春荟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1版:学记团
   第B12版:影像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为建公路 市级文物被“腰斩” 附近居民大多不知其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