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青年调查

第A03版
青年调查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26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获捐助 退伍军人鬼门关前救回 为感恩 定期重返病房陪护病友

    万阳看起来挺壮实高大,身高不下1米8。曾经是个驻守边防的战士,如今总是背着双肩包,走路的步伐稳健却算不上疾速。如果没有去年年初的一场大病,他大概也不会知道生与死之间看起来那么远又这么近。

    从今年5月起,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两三天,他会来回4个多小时车程,回到让自己重获“新生”的病房里,和新朋友、旧病友们聊聊天。“我能够从这里走出来,是多亏了很多人的关爱。这场病让我意识到,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身体健康,最大的平安是良心的平安,而最大的意义,就是给和我曾经一样那么绝望的人们带来希望。”

    本报记者 章涵意 本版摄影 记者 杨磊

    曾经 一场大病差点压垮钢铁战士

    回想当初,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如果没有媒体的呼吁,没有随之而来的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捐款,仅仅是靠借债、靠家里人东拼西凑,是怎么也补不上这个缺口的。

    2004年,来自安徽阜阳的万阳参军入伍,成为驻守边疆一名边防反恐战士。2年后,他复员回到了老家。2009年,万阳来到上海,起先在工地打工,随后在七浦路开过一家餐饮小铺子。自以为身强体健,万阳每天从早到晚工作足足19个小时没个停歇。大约是在2010年末、2011年年初,万阳忽然病倒了,时常感觉头晕目眩。到医院一查,他的血小板指标很低。3天后,体温烧到39℃,全身出汗,满嘴血泡。经医生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生病前,我能轻易爬上3米多高的墙头。”这对一向身体强健的万阳是一个打击,“医生说我打工没注意休息,累垮的。”

    在此之前,万阳和家人都不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究竟是种什么病。病了之后,他们才明白,这是一种恶性血液病,死亡率和白血病不相上下。比起其他很多病友来说,万阳是幸运的,弟弟与他骨髓配对成功。但他也和很多血液病人面对着同样的困境,造血干细胞移植所需的医药费将近40万元,让本就清贫的一家人濒临绝望。

    “回想当初,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如果没有媒体的呼吁,没有随之而来的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捐款,仅仅是靠借债、靠家里人东拼西凑,是怎么也补不上这个缺口的。”

    万阳活下来了,当时同一个病房里的病人,只有他一个人康复了,走了出去。似乎,他也不再需要回到血液内科的病房,重温那段“生死一线”的时光。

    但是,在今年5月,他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长海医院的周围,并且越走越近,在曾经熟悉的病房里,他不再是一个病人,却像一个亲属般时常来“探探病”。

    病后 卖鸡蛋结识两位“病友”倍受触动

    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或许只是需要一点支持和安慰。让他们看到我能够走出医院,只要挺过去,他们也可以有这样一天。

    “我从这家医院活着走出来,这里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另外,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我好像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感觉这里的人对我的情况最了解不过了。”起初病愈之后,万阳便在医院后面的小区附近卖鸡蛋,赚点生活费,减轻家里人的负担。“每个月也就赚个千把块。”

    万阳和弟弟、弟媳租住在松江佘山,能够用这笔“小钱”养活自己,对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来说不简单。万阳卖鸡蛋的地点经常有病患家属出入,因为自己的生死经历,他对这些家属的心情越发感同身受。

    康复之后,打动他的第一个病人叫做“李金鹏”。“她的母亲走过我的摊前,几乎是哭着跪了下来,她说不知道怎么办,甚至说‘愿意一命换一命’,我这才了解到这个家庭有多困难。李金鹏才30多岁,为了医药费,他们只能在菜场里捡菜叶吃,但活下去的希望还是那么渺茫。你知道我有多难过吗?这种绝望的感觉我也有过。我把自己的鸡蛋全都送给了他的母亲。之后还常去病房里看望他,塞上几百块钱。虽然这些钱起不了多少作用,但总想做些什么,给他们一些宽慰。”

    几个月后,李金鹏离开了人世。这是万阳在自己得病后经受的又一次巨大震动。

    让他难以忘怀的第二个名字叫“孙伟”,他们相识的时候,孙伟也是一个血液病重症患者。万阳在病房里见到他,和他说过很多话,给过他很多鼓励。“在孙伟临走前4天,他拉着我的手说,‘真的不想死啊,我爸42岁才生了我这么个儿子,上有老下有小,我走了之后,他们怎么办?’而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只能给他一点钱,就那么一点,杯水车薪。”

    因为病过,他懂得病中人的绝望和痛苦,“我也曾像孙伟那样拉着别人的手,紧张地说出了很多未完的心愿”。因为康复,他更体会到自己可以给绝望中的他们一点点希望和光明,“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或许只是需要一点支持和安慰。让他们看到我能够走出医院,只要挺过去,他们也可以有这样一天。”

    记录 为接触过的病友写下《病人日志》

    让他们感受到外界的关爱,让他们不用自己硬生生地挺,在彼此面前不能流的泪、不能说的苦,可以在我们面前哭,可以说给我们听。这是我们能给的最大的宽慰了吧。

    每天吃药就要花去几百块,5个月的治疗需要耗费30多万,“你知道什么是活着比死了更难受吗?”

    在生死边缘日夜挣扎,哪怕有头发丝一般细微的希望也要紧紧抓住,“你知道有多少病人最终自己放弃了治疗吗?”

    在万阳身边有很多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如今仍旧和他在一起,每个礼拜抽空到病房里看看,戴着口罩和他们、他们的家属聊聊天。但是,只有万阳,从松江赶到杨浦,倒三次车,花15块钱的车费,每周来三次,每次在病房至少待上两三个小时。

    每次来医院,万阳的双肩包里都随身带着一本A4纸大小的记录本,他说,这是他自己的《病人日志》,横条线上都是他手写的隽秀字迹,“董怡君,女,25岁,急性淋巴白血病,江西上饶农村人。家里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中为她已经倾其所有……医生说如果各种条件健全,她的治愈希望能有80%,但她现在整日以泪洗面,她说自己不想死……”这半年里,这本日志里总共写了20多个病人的名字,每一次和他们聊天,他都会补上几句当天的状态,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心理状态等等。“是一份记录,也想总结一些经验,给我们以后为病人的安抚提供些参考。”

    日志里,有五六条记录已经遗憾地画上了句号;有两三条记录得到了圆满的终结,和万阳一样,重新开启了生的篇章。余下的那些,万阳和他的朋友们还在续写。这个名为“爱心码头”的团队正将“阳光行动”常态化。截至目前,“爱心码头”已经吸引了50多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志愿者加入,大家也会通过内部募捐尽最大可能帮助那些急需医药费的病人。

    或许,只有万阳才能说出病人们心中最真切的需要和感受。“和他们说说话,给他们一些心理安慰,以我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们,也给家人一点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外界的关爱,让他们不用自己硬生生地挺,在彼此面前不能流的泪、不能说的苦,可以在我们面前哭,可以说给我们听。这是我们能给的最大的宽慰了吧。”

    传递 把志愿做成终生事业

    还有很多病友以及他们的亲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的时候不知所措。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心,像我曾经那样。

    万阳说,要把这份“志愿”做成终生的事业。让他坚持下去的理由很明显,却也有些伤感。“梅子健,跟我关系特别好的病友。很遗憾,他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没有用完的几盒药,还有几本亲朋好友的献血证,如今都由我保存着。”万阳从背包里取了出来,“这些药是白血病治疗中的必备药品,献血证能够让病人优先调取血液和血小板。他临走前说,希望我们继续下去,希望能够把这份关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病友等到重生的机会,尽管他自己没有等到……”

    11月24日,迎来冬天的上海,一周阴雨后难得放晴的星期六。下午2点,医院门前,万阳和朋友们再次聚首。走进住院大楼,按下电梯按钮:7楼,血液内科。

    14岁的小涛看起来精神不错,3天前,他刚刚住进这家医院,也刚刚认识万阳这个大哥哥。“今天看起来精神状态不错呀。这两天怎么样呀?千万不要放弃,现在这种病治愈率很高的!”万阳坐在病床边上,拍着小伙子的肩膀说道。

    “重症,不好治,要很多钱,他爸爸前阵子刚刚病好,现在在工地上打工挣钱给孩子看病。孩子好的时候感觉挺有信心,发起脾气的时候跟我说,‘妈妈,我命怎么那么苦,为什么又要得这种病!’”病房外,趁着万阳和孩子说话的当口,小涛的母亲和几个志愿者说起了心里话,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掉。“在他面前我不敢哭,怕会影响他的心理状态。但是我真的觉得很辛苦,很辛苦。”志愿者朱滢帆掏出了纸巾,递了过去,又拿出手机,翻起了电话号码。“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个病人,他的孩子跟小涛差不多大,15岁,现在已经治愈出院回到老家了!我找找他,找到了让他儿子给小涛打电话,他们是同龄人,说起来肯定比我们更有用。另外,你看,孩子年纪小,治愈的机会更大一些,你们也不要放弃,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流眼泪!”

    另一间病房里,月底就预备进行骨髓配对的王文莹戴着绒线帽子,脸上笑盈盈的。“月底就要配对,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挺紧张的,这两天我在家里,万阳还天天给我打电话问候我,让我放宽心。他真的人很好。认识他之前,我有多沮丧。但他的出现真的带来很多改变。他让我把这场病当做感冒一样来对抗,让我要乐观,不能萎靡下去。”王文莹告诉记者,如果真的有机会像万阳一样康复,也加入他们,做病房里的志愿者。“我爸爸都同意了,既然我没法做辛苦的工作,就把志愿者当做工作来做吧!”

    因为一场重病,万阳迷失过。也因为这场病,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我们只能在这一家医院,用这么一点有限的时间。还有很多病友以及他们的亲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的时候不知所措。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心,像我曾经那样。”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青年调查
   第A03版:青年调查
   第A04版:时事
   第A05版:时事
   第A06版:事件
   第A08版:专题
   第A09版:专题
   第A11版:文娱
   第A12版:文娱
   第A13版:文娱
   第A14版:互动·维权
   第A15版:早知道
   第A16版:青年公益联盟
   第B01版:球周刊
   第B02版:球周刊·视野
   第B03版:球周刊·专题
   第B04版:球周刊·专题
   第B05版:球周刊·专题
   第B06版:球周刊·篮球
   第B07版:球周刊·足球
   第B08版:球周刊·封底
这些山寨指路牌
谁来“认领”?!
今日上海 阴转多云 9~12℃西北风4~5级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获捐助 退伍军人鬼门关前救回 为感恩 定期重返病房陪护病友
总第 8750期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