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微生活·网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14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数不知道 公交车型多得吓你一大跳 巴士人感慨 几十年变迁就缩影在这里

    是否还记得儿时在路边看着胖嘟嘟的橘黄色公交车从面前驶过?是否还记得当年抬头看着公交车小辫子时候的那种好奇?就算是现在每天接触的公交车,你是否了解他们有什么区别?近日就有“公交达人”上传了一组照片,其中详细罗列了沪上目前最常见的不同公交车型,细数之下竟也有十多种。这也引来了不少怀旧情绪,网友们纷纷希望寻找自己儿时乘坐过的老公交。懂行的专业人士说:“其实,除了外观,车里面的学问就更大了……”    本报见习记者 吴嘉川

    公交车型的变化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网友整理

    37张照片几乎包罗上海巴士

    这位网友“巴士老吴”这样写道,“申沃、大宇、金龙、黄海。如今上海街头的公交车型也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啦,公交迷们一起来围观一下吧。记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公交车。”

    在他贴出的37张图片中,网友们见到了熟悉的一抹抹蓝色和绿色线条,除了最常见的01路,整车为12米绿色申沃车,还有“方脑袋”的583路以及整车为红色的金融城1路,更有现在少有的“双节车”85路,整车车身达到18米……这37张公交车图按照不同客车类型、整车米数不同作了区分,让平日乘车的网友们感到惊讶,“对,我就说有些车不同,原来米数这么讲究,好多不同,平时缺乏观察。”

    上海金高公交一公司张经理这样告诉记者,沪上全部品牌车型分申沃、大宇、金龙等,“申沃都以10米为主,而大宇基本都是9米车。”从无级变速、油电混合到纯电车,在他看来近十年公交车的变化翻天覆地,“在我们金高公司的800多辆车中,申沃占大多数。”

     达人讲述

    “咱就说说26路吧……”

    公交达人网友“神威小贝勒”这样告诉记者,“近些年,除了车身颜色统一成了蓝色与绿色,其他变化细节都很细微,不仔细观察,也不会注意到这些。”已经工作了的这位网友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公交车,“我喜欢公交从小就开始,小时候我舅舅带我在马路上看电车,那时候我外婆家门口有16路和19路两条电车线路。”由于从小家住静安区,他儿时的生活都是在电车的地盘里。

    “26路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他提到,这条线路的车从无轨电车到汽车,再变为电容车,“26路最早是一条行驶于淮海中路的电车线路,由海关到徐家汇。”他回忆道,最早是淮海中路上的垄断线路,客流非常高,发车间隔时间最短仅45秒。1991年,由于淮海中路改造以及地铁1号线建设,淮海中路进行了封闭式改造,26路也退出淮海中路,改走长乐路,之后又因为徐家汇建地铁的缘故,26路缩线到武康路,随后又延伸到番禺路、虹桥路。

    公交车的改变除了线路随着运营方案调整而改变,还包括了车型以及车的功能,不同于现在可以在公交车上刷wifi这些“高级”的功能。26路车与其他车一样经历了从普通车到空调车的改变,“现在想来是很普遍了,空调车上海哪里没有?但是在当时,也是花了一定时间过渡的。”

    2004年,26路更换了10辆空调电车,更换空调电车的那一天也实现全线电车化;世博会后,园区内“退役”的超级电容车又加入到了26路车队里……

    说起这些,他滔滔不绝,“我们喜欢公交车的人,有一个圈子,常常会聚会,聊聊公交方面的话题,还会不定期一起出去考察公交、拍照片。” 

      老公交人

    外观不同,车里的学问更大

    网友眼中的外形变化如果只是公交车翻天覆地变化中的一种,那么在一线工作人员眼中,公交车内部的变化则更为惊人。上海金高公交一公司机务部常务经理李先生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他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工作中接触的那些新旧公交车们,“网友们总结的按照整车米数、功能等等都是公交的变化,在我看来,还有许多就是公交车本身的性能导致了车型差异。”

    他表示,1996年公交全线改革,市场化的那一刻也正是不同老公交车型遍地开花的时候。而要知道,在此之前,上海公交车站上停靠的仅有两类上海客车厂产出的公交车型——铰接式与单机式,“铰接式公交车就是大家都看到的那种胖嘟嘟的两节车。”

    在他眼中车型最大的变化还要包括底盘的变化,“公交车辆的报废很大原因都是因为底盘,现在的申沃车不少都采用气囊底盘。而以前,大多都是钢板的底盘。”1996年之后,不少私营主承包公交线路,但是车辆高度都无法提升,“大家都是面包车,因为底盘是钢板底盘,只能承受两吨左右重量,不宜中心过高。”钢板底盘也直接导致报废年限较短,“以前5年就要报废的车,现在底盘以及其他方面改进后,一般可以到8年左右。”

    不过他提到,钢板底盘并没有彻底淘汰,“现在为了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那些接驳车还是会采用小型面包车的车型。”公交车的变化在他看来,并不会终止,“以后还会更加智能化,调度、启动,甚至刹车片厚薄都会有仪器监控。”

    “社会的进步,就缩影在这公交车的变迁里了……”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时事
   第A08版:时事
   第A09版:事件
   第A13版:证券·荐股
   第A14版:财经·综合
   第A15版:证券·综合
   第A16版:证券·专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早知道
   第B03版:微关注
   第B04版:微关注
   第B05版:微生活·城事
   第B06版:微生活·城事
   第B07版:微生活·百态
   第B08版:微生活·网兜
   第B09版:青女郎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1版:互动·新知
   第B12版:文娱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不数不知道 公交车型多得吓你一大跳 巴士人感慨 几十年变迁就缩影在这里
》会心e笑 如果上海地铁也能冠名……
》e想天开 手机在你浅睡眠时择机“叫早”
》注e安全 “夜跑族”记得穿件反光“马甲”
》e片温情 为保秩序交警用扫把撑起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