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互动·亲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华亲子园
求解“中国式作业” 作业不妨在纸外

    余儒文 绘

    上星期,一位爸爸在网上吐槽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当天作业写了4个小时,引发了众多网友有关“中国式作业”的纷纷议论。那么,吐槽之外,面对家庭作业,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还能够做些什么? 

    作业量是否体现老师的责任心

    其实,在这位爸爸的吐槽被媒体曝光之前,作业,就已经是很多中小学生家长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了。在家长集中出没的网络论坛上,准备为孩子择校的父母了解学校时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作业多吗?每天一般要做多久?”

    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家长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家长认为,作业多说明老师负责任,说明学习抓得紧,说明孩子以后会有竞争力。比如,有网友在评价一所小学时表示:“虽然很多学校以‘减负’的名义,减少了家庭作业,但××小学一直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作业量比较大。”后面的大意是,这种做法为同学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升初的升学率方面表现优秀。还有不少家长为了弥补学校作业的“不足”,另行布置“家庭作业”。

    但也有家长认为,作业太多会让孩子太辛苦,可能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更多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学得愉快,不要太吃力,但另一方面也担心“愉快”的后果是升学考试中面临劣势。

    对这个问题,也有老师发言,说作业多其实也是因为当下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所致,没有办法的。

    虽然我理解很多老师和家长多留作业的苦心,但在我看来,不仅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即使从应试教育的现实来看,作业太多都不可取。

    学校在窗外 作业在纸外

    要探讨作业在学习中的角色,先要探讨学习的过程。

    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对这个问题,生物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研究。我比较认同的理念是:学习是一个从外界摄入,再从内向外生发出来的过程。换句话说,肚子上放个苹果,这个苹果还不是你的;吃进肚子里,消化吸收以后,这个苹果才是你的一部分。

    同样的,老师上课讲授知识点,学生听讲,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点就被吸收了;把一个题目抄五遍、背十遍,也不意味着真正掌握。很多时候,孩子要结合具体才能理解抽象。比方说“溶液”的概念,学生如果结合自己以前看到白糖落入水杯里、慢慢不见了的情景,就比单纯背诵概念容易理解。

    我们很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障碍,往往在于缺少帮助他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的个人经验。现在很多孩子没有充足的玩耍时间,也就变相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这样,在学习抽象知识点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觉得这些知识点在自己的大脑中找不到“固着点”,就会很吃力。

    《学校在窗外》的作者黄武雄先生将书本知识称为“套装知识”。这些知识是前人根据很多经验知识逐步抽象而成,是前人经验的精髓。但学校如果只是把这些被抽象出来的“套装知识”分解,让孩子反复记忆,反复背诵,缺少经验知识的孩子们就很难真正吸收这些知识的精髓。

    所以,放学后的时间不妨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多些观察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相比大量背诵、抄写,这对于他们学习的促进恐怕更有效。

    刻在大脑里 还是融进血液里?

    必须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作业。适度的作业和及时的复习不仅必要,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过量的、重复性的作业并不如此,它们不仅会消耗孩子的体力,也会消耗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疲于应付这些机械性的作业,孩子就没有时间积累第一手的生活经验,也没有机会用所学的知识滋养自己了。

    大量的背诵、抄写作业,可能确实有助于让孩子将所抄、所背的内容刻在大脑里,但这并非我所认为的“掌握知识”。我觉得真正被掌握的知识,应该是融入血液里。这需要学习者不仅用脑,而且用心。这样掌握的知识运用起来也更加灵活,应对考试的各种题型变化也更占优势。当然,这种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一位身在美国的华人爸爸在微博上分享了美国小学的作业:在家中找一样可以代表自己的物品,并说明理由。我不知道这是哪门课的作业,但这种作业没有正确答案,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却对孩子的自我认识和成长都会很有帮助。

    归根结底,孩子上学的目的是成长。我希望更多的家长和老师能够发出声音,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实际沟通中,推动我们的教育环境向更适于孩子成长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

    吴华 

    国家二级

    心理咨询师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之一。学习做父母,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一个部分。“华华亲子园”愿意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成长。

    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wuhua80@yahoo.com.cn   

    新浪微博:@青年报吴华或发私信  

    通讯地址:新闸路1093号四楼吴华收  

    邮编:200041

    电话:61933020(周一至周四下午15:00-20:30)   

    (本版逢周二出版)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时事
   第A08版:事件
   第A09版:事件
   第A10版:事件
   第A13版:证券·荐股
   第A14版:财经·理财
   第A15版:证券·选股
   第A16版:证券·看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微关注
   第B03版:微关注
   第B04版:早知道
   第B05版:微生活·城事
   第B06版:微生活·城事/校园
   第B07版:微生活·网兜
   第B08版:影像
   第B09版:影像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1版:学记团
   第B12版:互动·亲子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求解“中国式作业” 作业不妨在纸外
》亲子阅读
》民星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