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时事
 
标题导航
 
  2012年09月1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0月1日开馆试展
10个月完成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

    志愿者正在熟悉展品,以期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本版摄影 记者 马骏

    工作人员正在布展。

    总建筑面积 16.6855万平方米

    展示面积 6.4万平方米

    ▲增加 9000平方米

    展厅 27个

    总建筑面积 4.12万平方米

    展示面积 1.5万平方米

    ▲增加 6000平方米

    展厅 12个

    将于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展览面积分别达到了6.4万平方米和1.5万平方米,但整个改建过程只有短短10个月时间,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改建者们究竟度过了怎样一段热烈、振奋和艰苦的历程?本报记者对核心人物进行了采访,揭开了神秘面纱。

    本报记者 郦亮

    中华艺术宫:

    人拉肩扛造出亚洲最大美术馆

    世博中国馆和中华艺术宫的相通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展览馆。这一点,世博发展集团副总裁席群锋也看得很清楚。“虽然在建中国馆时,并没有明确考虑到这里将来要改用作中华艺术宫,但中国馆还是按照展馆的程式来设计的,所以采用了大的平台设计,大的净空高度,也有大的坡道。这些都是展览馆的基本元素。”

    应该说,由一个展馆改建为另一个展馆,这是中华艺术宫先天的有利条件。但实际改建中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按照席群锋的说法,由于世博中国馆“上大下小”的构造特点,这个场馆的出口并不大,这就使得吊车等重型起装设备无法入场作业。

    同时,馆内的电梯也很小,建筑材料上输下达完全就得靠人拉肩扛。不仅材料输送艰巨,因为场馆改建而必须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也费去了建设者很多心思。

    席群锋告诉记者,以原中国馆的地区馆为例,此处根据改建设计需增加一个二层空间,“这不是搭建二层楼那么简单,因为原来建筑的荷载和设置,都会因为增设二层空间而发生改变,所以必须要对建筑进行加固,比如把柱子加粗。”其中的工作量也是非常惊人的。

    据席群锋介绍,作为亚洲最大的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改建工程从去年12月启动,要在半年多时间内完成改建,交付布展,可谓任务重,工期紧。很多建设者从今年5月至今就没回家吃过饭,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不少人喉咙哑了,扁桃体发炎了,牙龈肿了,但没有人退缩。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令人惊叹的“破顶而入”

    在改建起点方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中华艺术宫有一点不同:后者是由全新展馆改建而成,而前者则要在原南市发电厂的厂房基础上改建。

    对于这一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主任李向阳看得很清楚,“改建既要完整保留110年民族工业遗存的外部风貌,又要满足展览的功能要求,要满足当代艺术展览灵活、通透、开放的展览需求。”李向阳对记者说。

    南市发电厂厂房虽然经过了世博城市未来馆的初步改造,但硬件水准当然无法与中国馆相提并论。所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改建某种程度上要比中华艺术宫还要艰巨。

    据李向阳透露,在改建过程中,他们采用一种大胆的方式,将厂房的房顶打开,通过房顶的缺口吊装建材,并在展馆内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地搭建展览空间,最后重建房顶。而在搭建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温度和湿度的设备安装,并且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所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其说是“改建”,还不如说是“再造”,工程量同样非常惊人。席群锋向记者透露,当代艺术博物馆改建所使用的钢材就达2000多吨,去年12月份启动,到今年五六月才宣告钢结构建设完成。其中建设者的艰辛不言而喻。

    》决策过程揭秘

    发挥世博后续效应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在世博场馆后续利用的话题中,有关中国馆和城市未来馆的“后世博时代”曾经有过很多种设想,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其中又经历了如何漫长曲折的决策过程?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核心人士。

    场馆之惑:

    上海美术馆给不了吴冠中“一面墙”

    2007年,一代画坛大师吴冠中准备再向上海美术馆捐赠66件绘画精品,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专程赶赴北京交接这批藏品。

    李磊对与吴老见面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我当时问吴老还有没有什么要求。吴老淡淡地说,‘我在经济上对美术馆没有要求,只希望你们能给我一面墙,让人们看到什么是好的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应该让人民看到’。”

    但是吴老这“一面墙”的愿望,直到2010年老人去世也不曾实现。不仅对吴冠中,他们对许多大师都怀着歉疚情感。在美术馆目前1.4万件藏品中,有许多来自大师名家的捐赠。但是美术馆因场地有限无法为其中大部分人建立个人陈设。

    李磊告诉本报,现在南京西路325号的上海美术馆是2000年迁入的。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却只有6000平方米。又因为官方美术馆的地位,上海美术馆每年要做大量学术展览,并承担主旋律展览的任务。有限的几个展馆总是异常繁忙,大师杰作最多只能在一些主题展上与观众见面。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标志。”李磊说,“如果你去巴黎和纽约,就会发现那里的美术馆不仅很多很大,而且功能都非常好。”

    并且在李磊看来,任何一个文化爱好者要想了解一座陌生城市,首先就会去美术馆,而那里的基本陈列,会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艺术形态和趣味追求。2009年初,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统筹,市文广局组织专家细化实施的一份详尽的方案出炉了,这份方案第一次提出建设“上海大艺术宫”。

    命运之变:

    世博会成为“大艺术宫”实现的契机

    就在有“大艺术宫情结”的人们在为艺术宫选址何方、如何定位而积极思索和奔走的时候,一场深入的讨论也在另一个领域展开,焦点是上海世博会展馆如何后续利用。最后人们形成一个共识: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不能轻易放弃园区因举办世博会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品牌效应。

    2010年9月3日,在世博会临近尾声时,市委又一次研究世博会后续开发利用方案。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指出,园区的后续利用一定要考虑文化特性,要舍得拿出一些区域、场馆发展文化事业。2011年5月7日,在又一次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专题会上,俞正声明确提出,中国馆不宜再作商业开发,而应该考虑文化用途。

    在这一系列的探讨之中,有关“大艺术宫”建设的讨论和世博场馆后续利用的讨论越走越近。

    2011年6月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召开上海近现代、当代艺术展览场馆选址工作专家座谈会。座谈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画院院长施大畏,上海美协副主席、艺术评论家卢辅圣等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两馆的建设将改变中国在世界美术格局中的地位。

    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郑重提出:重点建设或改建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现在,李磊等一批上海美术界人士已经为中华艺术宫的筹建工作了将近10个月。李磊告诉记者,等场馆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0米层的7个名家馆以充分的展览面积展出名家杰作,捐赠画作的大师们若天上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时事
   第A04版:时事
   第A05版:时事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事件
   第A10版:证券·选股
   第A11版:证券·看盘
   第A12版:文娱
   第A13版:文娱
   第A14版:文娱
   第A15版:互动·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球周刊
   第B02版:球周刊·视野
   第B03版:球周刊·足球
   第B04版:球周刊·足球
   第B05版:球周刊·足球
   第B06版:球周刊·足球
   第B07版:球周刊·专题
   第B08版:球周刊·专题
10个月完成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