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青年视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焦点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1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男女分班之“创新”难免误伤内向学生

    □丁元元

    若干年之后,当你参加大学毕业十年二十年的同学聚会时,如果坐了一桌子“清一色”当年的男同学或者女同学,会不会觉得相当尴尬?但是,昨天本报报道的“上海大学2012级男女新生将性别分班”,则有可能“诱导”出未来这样的结果。

    对于按男女生分班的“创新之举”,上大校方人士解释说:“这种分班方法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配合今年辅导员入驻宿舍楼而实行的。”但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大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男女不分班,辅导员不入驻寝室办公,难道管理就不方便了吗?恐怕这个说法的依据就不够牢靠。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算是逐步从“青春期”适应准备进入社会的阶段。在这个年龄,对同时学会与同性、异性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养成阶段。男女分班会不会误伤学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与异性交流产生障碍呢?

    校方的说法是:“班级只是一个虚化的行政概念,现在有这么多选修课、社团活动,学生在班级上课只有男生或者只有女生,怎么可能会影响到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呢?”

    个人认为,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进入大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准社会”,能和就读于不同专业、形形色色的同性、异性同学相处,可谓是“必修课”。也许,是否按照男女分班,并不会影响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内广交朋友。但是,“虚化”的行政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那些特别内向、不善交际的年轻人,作为与同学交往基本纽带的“行政班”的概念,恐怕是他们和异性同学交往的最重要的渠道,甚至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把这条路也给堵上了,可能会对很大一个群体产生各方面的不利影响。

    男女分班到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上海大学有关人士说,按性别分班,以宿舍楼为单位进行便捷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借鉴哈佛等高校“住宿式书院制度”的管理理念。

    学习国外大学先进管理模式固然精神可嘉,但是如果没有认清这种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则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有在国外名校就读的受访者表示,国外高校很多是男生女生住在一幢楼里的“混寝”模式。所以他们的“书院制度”并不意味着“男女分班”。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连接学生之间关系的基本纽带,既有行政班的同学关系,又有宿舍的邻里关系,属于“两条腿走路”。

    这些年来,“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各地对于教育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许多高校的“创新之举”总是引发不少争议,甚至让人看不懂,而持续了几十年的“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钱学森之问”,我们却并没有看到有力地解答。

    院系调整也好,合并高校也罢,忽而搞“三学期制”,忽而又“男女分班”,值得“教育家”们深思的是——学习外国高校的经验,究竟有没有弄清别人每一项成功制度背后的学术、管理背景和历史、文化积淀?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终究只能是“半吊子”,在成为一时舆论喧哗的“噱头”之后,却可能深深贻害整整一代青年人。

更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24小时
   第A05版:时事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事件
   第A08版:事件
   第A09版:专题
   第A13版:财经·综合
   第A14版:证券·选股
   第A15版:证券·看盘
   第A16版:证券·专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帮你试
   第B05版:帮你试
   第B06版:微关注
   第B07版:微生活·社区
   第B08版:微生活·网兜
   第B09版:微生活·城事
   第B10版:微生活·百态
   第B11版:互动·维权
   第B12版:城市目击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文娱
   第B16版:体育
   第C01版:消费周刊
   第C02版:3C
   第C03版:3C
   第C04版:教育
   第C05版:教育
   第C06版:教育
   第C07版:生活
   第C08版:旅游
   第C09版:旅游
   第C10版:家居
   第C11版:家居
   第C12版:家居
药品安全黑名单不是一“黑”就灵
“劫案演习”当虑及民众感受
“梁祝故里”搁浅可喜可贺
45万被盗刷,银行凭什么拒绝赔付
男女分班之“创新”难免误伤内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