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焦点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1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都市“暗夜保护区” 上海天文台从城内 一路寻到浙江安吉
景区开发滑雪场甚至通宵照明 暗夜保护区申请中途折戟

    上海天文迷喜欢到天荒坪观测基地来看星星。    天文爱好者 黄田供图

    人们都熟悉不夜城,却很少知道光污染。城市灯光满溢的当下,天空严重遭灾。天文台——这一兼存了人类浪漫想象和理性探索的地方,在光污染的胁迫下狼狈迁徙。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早已废弃不用,佘山天文台观测条件在13年内亮了近20倍。2008年,观测点移到了安吉天荒坪山头。也正在此时,天文学家们萌发了建立国内“暗夜保护区”的想法。然而不久,与天文台合作的“江南天池”景区开始大兴土木,大量的现代设备充斥其中,滑雪场大肆亮灯。为此,一直号称全国首个暗夜保护区的天荒坪观测点,实际上早已暂停国际暗夜保护区的申请工作。    本报记者 严柳晴

    牛郎、织女星清晰可见

    天荒坪已成沪天文迷的圣地

    7月20日,周末的夜晚天气晴朗,正是观星良辰。一群天文爱好者,驱车从上海奔向浙江安吉。车到山脚,沿着山路东摇西晃地盘旋上升。盘综交错了好一阵子,抵达了海拔900米左右的一处农家小院。

    暗夜四合,山路的灯光昏暗深沉。这支在网上征集、自发前往天荒坪的小分队,每次出行皆是随着如潮。除了铁杆天文爱好者外,大部分人的兴趣在于夜空,当“星空”从抽象名词第一次变成了眼前的漫天壮景,车厢内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大家相约在院子顶楼的平台观星,一开院门,星空跃入眼帘。借着指星笔的微光,24岁的金璐第一次认识了“夏季大三角”,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他们隔岸相望的银河。当天,她的运气不错,还能在农家乐的屋顶上看到勺子状的北斗七星,和黯然的北极星。

    清早看日出,刚出远门,启明星悬在屋顶上空,莹然粲然。这个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醉倒在一片星海之中。

    记者了解到,这里经常有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天文迷来此观星。尤其是碰到比较大的星象时候,人会更多。“平时在上海市区,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银河。”一位天文爱好者说。

    而这里,就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与当地风景区合作的一个观测基地,也是曾经最有可能成为我国首个暗夜保护区(Dark Sky Park)的地方。

    观测遇到“阻碍”

    景区开发滑雪场等项目影响观测

    从2008年观测基地建立至今,已经有4年时间。“这里的原始条件很不错”,上海天文台江南天池观测站建在安吉保护区的山头,观测员高国涛是“元老”。近日,他告诉记者,4年前,这里几乎还未“开化”,天文观测条件很好。“然而,我现在能明显感觉到夜天光背景亮了,观测条件越来越不好。”

    据悉,在上海天文台和江南天池风景区在2008年签下协议后不久,景区迎来开发旺季,景区的山头被人工大肆雕琢。天文台下方50米处,一个现代、时尚的风景区慢慢“显形”。

    一位天文爱好者回忆,3年前头一次攀上天荒坪时,周围还很淳朴、安静。而在这4年内,现代化设施接二连三地从山头冒出:东北角建起了宾馆,西南角的游乐项目更多,有攀岩区、人工泳池、商务中心。

    而除此之外,景区内一处6万平方米的室外运动场,处于双方争议的焦点。从山顶眺望,场地宽阔辽远。每年从12月中旬到2月中旬,这处运动场作为滑雪场对外营业,持续时间长达2个月。而冬日的降雪往往无法满足滑雪需要,因而此地滑雪一半靠自然雪堆积,另一半则需人工制造。而与之相冲突的是,冬季正是天文观测的好时候。滑雪场为了夜间照明,灯光耀目。而更糟糕的是,灯光照射在雪上会反光,明烛西南角,招来不少观测者的骂声。  

    天文台虽然比滑雪场的海拔高出50米。但高国涛发现,观测中仍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望远镜朝向滑雪场方向,有许多杂光会间或渗透到夜天光背景中。而滑雪场的灯光是未经过设计的普通照明灯。在冬季,滑雪场营业生意火爆。“冬天一般日子,滑雪场会开到20点。如果山头不下雪,滑雪场还会通宵照明。这样,我们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

    景区屡屡“违规”

    申请国际暗夜保护区被迫暂停

    4年前,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落户天荒坪时,打算向国际社会申请“暗夜保护区”称号。然而,国际暗夜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简称IDA)对暗夜保护区的要求,相当苛刻。除了对夜天光背景、照明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对周边地区和其发展规划有严格的要求。此前,亚太地区负责人罗格·威尔森为新西兰一处暗夜保护区处理申请事宜,仅申请材料就有100多页,花费了整整4年时间。罗格·威尔森表示,他对中国建立暗夜保护区一事并不知情,现今也没有收到任何申报材料。

    那么面临这种情况,天荒坪的暗夜保护区申请工作到底进展如何?“天荒坪暗夜保护区距离国际暗夜协会设置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上海天文台科技处陶隽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暂停了申请工作。“当初,双方条例制定得很完善,但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究竟由谁来执行、管理监督,这些都没有办法落到实处。”而对景区的屡屡“违规”,作为“合作伙伴”,他们虽有怨言,却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景区也要发展经济。他们的目标和我们不一样,有点冲突。”

    在江南一带未经开发的暗夜地区可能有不少。而对于成立一个具有科普功能、观测功能暗夜保护区而言,天荒坪的各种条件是极具优势的。它处在深山里,自然而然地隔绝外界天光。同时也经过了基础设计的开发,通车、通电,对中国的暗夜保护工作者而言,这样的条件难能可贵。“景区换了领导,对新情况不太了解。我们会和景区做进一步的沟通。”陶隽说。

    双方签约伊始:

    天文台有观测时,景区同意夜间不亮灯

    调查比较

    陶隽称,暗夜保护区建立伊始,位于核心A区域的景区的东面撤掉了朝天灯,所有的灯上都悬着一个长长的灯罩。给天文观测留下足够的黑暗。

    在这里,每个单位或每户人家只允许有两盏室外照明灯。每盏灯光输出量不超过940流明(lumens) 。

    所有灯具要有一个不透明的顶或一个灯罩防止灯光溢出水平方向,以符合灯光完全防护的定义。同时,还禁止在该区域使用任何场地照明或泛光照明。为防止灯光从门、窗及天窗溢出,需要有厚重的窗帘、百叶窗等等设施。并且,也禁止室内的高功率高明。并且在规定之外的任何一种照明都需要经过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不过,在照明这一环节,天文台与景区的沟通也并不顺利。陶隽称,天文台当时提出,希望景区夜间不亮灯。而景区对此却持有反对意见。后来,双方在谈判之后达成了协议。“最后,双方同意,在天文台不观测时候,他们可以亮灯。”而在景区外的B区域和C区域,条例没有囊括,这些规划也就成了只能暂时成了一个美好的理想。

    天池风景区现今称:

    “当年签约的人走了,照明管理事宜不清楚”

    根据上述的照明规范,A区域内的照明受到严格控制。江南天池景区都处于A区域,其中滑雪场的照明也应该收到规范的制约。对于滑雪场建设的选址等景区具体开发项目,双方的协议内容并没有涉及,因此天文台也不好过问。

    据记者了解,滑雪场6万平方米,相当于约8个足球场大小。灯光环布滑雪场边,亮度自然不低。并且,这些光线未加技术处理,打在雪上,还会产生一定反光。一位曾在天荒坪进行观测的专家称,“平时还好些,尤其在冬季,滑雪场不时通宵照明,天文观测受到的影响自然不小。”

    近日,记者就此事致电江南天池风景区时,营销部一位陈姓经理告诉记者,“当时签约的人现在已经去了杭州,不在天荒坪工作了。”而对于暗夜保护区,照明管理的事宜,她表示,“不太清楚”。天荒坪镇政府也表示,对暗夜保护的管理毫不知情。

    关于联合建立“江南天池”天文观测基地的合作协议书

    甲方: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乙方:

    江南天池风景区

    为何在安吉建暗夜保护区

    天文观测点一搬再搬

    因申城13年天空亮了20倍

    那么,上海天文台当初为何会在浙江安吉的天荒坪建立观测基地?为何要在天荒坪而非本地申请暗夜保护区?通过采访,记者才了解到,这缘于城市近年迅猛发展,申城的夜空越变越亮,天文台观测点从市中心到郊外后,再次“落荒而逃”。而早在2001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就开始着手寻找合适的天文观测站选址。

    佘山观测站附近光污染严重

    据上海天文台光学技术研究所唐正宏研究员介绍,中国最早的观测站建立在徐家汇。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因为天光过亮而停止了观测。与此同时,在离开市中心25公里的佘山天文观测站也难逃一劫。

    根据198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建议,世界级的高质量天文台人为光的背景增加应少于10%,即人为光的背景的增加不超过0.1星等,国家级的天文台也不超过0.2星等,即光污染的比例只能小于20.2%。而1998年的一份对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周围光污染的测试表明,光污染比例高达591%。

    之后,光污染愈演愈烈。有数据显示,佘山天文台的夜天光亮度,从1994年到2007年的13年间,从19星等变成了15.8星等,相当于变亮了20倍。相比国际上优良的天文台,佘山天文台的夜天光背景要亮上200倍。夜天光的亮度,让天文观测屡屡碰壁。早在2006年,科学家们自主研发了一台1.56米口径的望远镜,而可惜的是,因为夜天光亮度增强,它已无法在观测中发挥作用。

    百般寻觅,终于找到天荒坪景区

    于是,天文台不得不为科学观测另觅他途。观测点寻找不易。作为观测点,它必须符合路通、水通、电通,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地方,却躲不掉光污染。天文学家把目光投向了浙江地区。层峦叠嶂之中,发掘潜藏的暗夜资源。

    2008年,上海天文台找到了安吉天荒坪。天荒坪各方面条件恰到好处:它在群山之间,远离都市,夜天光背景达到20.5星等,符合观测的要求。此外,山区顶部有一个蓄水池。地方政府在山头“掐尖”设了一个景区,名为江南天池。围绕山顶滴水状的蓄水池,开发了一片风景区。而天文台选址于此,还能利用其交通相对便捷的优势,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观测点科普基地。而天文学家们也由此萌发了在此建立暗夜保护区的想法。

    “暗夜保护区”是一个新生事物。最早也是由防止光污染的行动“催生”而出。迄今为止,国际暗夜协会已在全球批准了11个暗夜保护区。2008年,天文台观测点“驻扎”天荒坪后,也有意和当地政府合作,参考国际标准,在中国成立一个暗夜保护区。

    上海天文台科技处处长陶隽介绍,之所以与当地景区合作,主要完成两项工作。“一个是科普方面的合作,另一个是天文工作者专业的需求,天文观测需要很好的暗天光背景。”合作的另一方,当地镇政府和天荒坪山头的江南天池风景区也表达出配合的态度。

    记者致电安吉县天荒坪镇政府,对方表示,他们对”暗夜保护区”所知甚少,但仍然表示支持态度,“这项工作我们支持,每次流星雨、天象,天荒坪都是很好的观测点,搞科普活动很合适。”

    建星星避难所,山头到山脚都有规划

    2008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与该风景区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共同建立天文观测基地。并开始筹备申请“暗夜保护区”。

    记者在一份《关于联合建立“江南天池”天文观测基地的合作协议书》上看到,作为乙方的江南天池风景区(安吉华天综合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改造现有的灯光设备,以满足夜天光保护区的要求。而作为甲方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则负责提供天文观测设备,并为乙方向国际暗夜协会申请“暗夜保护区”的称号。江南天池风景区还负责与安吉县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开展暗夜(又称夜天光)保护工作,保证天文观测和科普观测的效果。

    在这份协议中,还特别强调了夜天光的保护效果:“如夜天光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夜天光背景亮于19星等/平方角秒),甲方(上海天文台)有权撤走所属的专业天文观测望远镜和科普望远镜及附属终端设备。”

    天荒坪山头海拔接近1000米。保护区的设立参考了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的灯光管理规定,把景区和周围的灯光分成三类。以山头为核心点,形成一个“暗的包围圈”。天文台位于包围圈的正中,以此为圆心,半径小于3公里的区域称为A区域。A区域是天然暗黑区域。半径在3公里-18公里之间的是B区域。18公里以外的是C区域。而“暗夜保护区”则诞生于三大区域的综合效果。“当初选择这个地方,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山头的灯光景区都可以控制,只要和景区达成协议。就能够控制天空的亮度。”陶隽介绍。

    》国际暗夜协会

    保护尴尬在于
    规划者角色缺失

    国际暗夜协会(IDA)上海区域的负责人郭菲称,“夜空和森林资源、水资源一样,都已经是城市化发展中的稀缺产品。而保护区的建立,就是让星空还原自然的本色,让人们亲近自然,回归本质。”而规划一个暗夜保护区,是一件多方行动的事情。它需要有决策者的规划、支持加之合作者的参与。而现在天荒坪暗夜保护区的尴尬局面,最关键的原因则是高层“规划者”角色的缺失。

    “对于建立暗夜保护区而言,政府才是这个‘规划者’能够支配、协调该地区的资源,策划、设计这一地区的主题,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是一项回归自然的工作。从短期看来,它会和现代化建设角色是公益性的,因而政府是最合适的人选。”

    国际暗夜协会认定的11个暗夜公园,本身就是著名的景观。暗夜保护区、暗夜公园也是企业、天文爱好者和政府多赢的结果。郭菲称,商业化并不总与环保相对立。从短期来看,可能牺牲一部分利益。比如夜间照明减少,会影响景区配套设施的运作,减少景区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暗夜保护区能够维持在相当水平,对天文爱好者、也对周边地区的游客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

    》天文专家

    照明误区甚多
    呼唤暗夜意识

    光污染造成的危害在近几年才为人所知。而国内的照明行业,都在关注照明是否亮、是否华丽,或者关注大工程的精巧设计,但很少有人关注照明是否环保。郭菲介绍,在北欧地区,国际暗夜协会会对符合照明要求的灯具进行认证。而获得此项认证的灯具,会比较受市场欢迎。企业也会对这样的产品进行补贴。而可惜的是,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默契。

    唐正宏称,在合理设计的前提下,风景区的残余灯光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并不会很大。即使是暗夜保护区内,也不是全无照明,而需要的是良好的、科学的照明。“而在城市里,照明已经成了一个误区。人们大可不必去做这样的照明量化工程。”

    》记者手记

    请为群星的
    演出搭舞台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诗人在星空下脱口而出的天问,扣开了人类知识的大门。在上世纪50年代,天气晴好的夏季,人们也能在城市的夜空看到乳白色的银河。但后来,城市开起了建设的快车,“不夜城”里夜晚喧闹如昼,星空从城市渐渐隐没。这大概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了,暗夜保护区在城市存在的必要。星空是人类的遗产,宇宙的奥秘在这里奢华艳丽地演出。而作为人类,我们必须为它们保存完整、精致的舞台。

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24小时
   第A05版:时事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事件
   第A08版:事件
   第A09版:专题
   第A13版:财经·综合
   第A14版:证券·选股
   第A15版:证券·看盘
   第A16版:证券·专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帮你试
   第B05版:帮你试
   第B06版:微关注
   第B07版:微生活·社区
   第B08版:微生活·网兜
   第B09版:微生活·城事
   第B10版:微生活·百态
   第B11版:互动·维权
   第B12版:城市目击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文娱
   第B16版:体育
   第C01版:消费周刊
   第C02版:3C
   第C03版:3C
   第C04版:教育
   第C05版:教育
   第C06版:教育
   第C07版:生活
   第C08版:旅游
   第C09版:旅游
   第C10版:家居
   第C11版:家居
   第C12版:家居
景区开发滑雪场甚至通宵照明 暗夜保护区申请中途折戟